下陵上替是什么意思_下陵上替是什么意思?

       我很荣幸能够为大家解答关于下陵上替是什么意思的问题。这个问题集合囊括了下陵上替是什么意思的各个方面,我将从多个角度给出答案,以期能够满足您的需求。

1.文言文中的“替”有哪些意思?

2.替是什么意思

3.文言文翻译《资治通鉴.周纪一》

4.曾字开头的四字成语

下陵上替是什么意思_下陵上替是什么意思?

文言文中的“替”有哪些意思?

       〈动〉

        1.(形声.本作“竝”.从竝,白声.竝( bìng),二人并立.本义:废弃)

        2.同本义 [discard]

        竝,废也.——《说文》.俗字作替.

        不替孟明.——《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勿替引之.——《诗·小雅·楚茨》

        胡不自替.——《诗·大雅·召》

        唯独居思念前世之崇替.——《国语·楚语》

        謇朝谇而夕替.——《离骚》

        3.又如:久替(长期废弃)

        4.停止 [stop]

        荐可而替不.——《国语·晋语》.注:“去也.”

        5.又如:替手(停手)

        6.消亡,泯灭 [die out]

        君之冢嗣其替乎.——《国语·晋语》.注:“灭也.”

        7.又如:替罪(诛灭有罪者)

        8.衰微;衰落 [decline]

        风颓化替.——房玄龄《晋书》

        9.又如:兴替(兴盛与衰亡)

        10.代替[take the place of;substitute]

        从此替爷征.——《乐府诗集·木兰诗》

        11.又如:我替他去;替力(代为出力);替当(顶替充当);替归(轮替而归);替天行道(代行上天的意旨);替罪(代人受过);替下来;替我一下

        12.衰亡[fall].

        13.如:朝代兴替

        14.松弛;怠惰 [lax]

        于是乎下陵上替.——《左传》

        15.又如:替懈(替解;懈怠)

        〈名〉

        1.替身,替代别人的人.对正身而言.常指代人受罪的人 [a double].

        2.如:替僧(明朝,代替皇帝出家的僧人);替头(替身)

        3.通“屉”.抽屉 [drawer]

        及薨,帝常思见之,遂为通替棺,欲见则引替睹尸.——《南史·宋·孝武殷淑传》

        十娘取钥开锁,内皆抽替小箱.——《警世通言》

        〈介〉

        1.为;给 [for;on behalf of].

        2.如:替人受罪;替我去商店买东西

        3.同,和 [and]

        天下多少“斯文”,若论起肚子里来,正替你一般哩.——《西游记》

        〈量〉

        1.次、批、起.

        2.如:一替两替(一次两次);替另(再一次)

替是什么意思

       1. 文言文中的“替”有哪些意思

        〈动〉1. (形声。

        本作“竝”。从竝,白声。

        竝( bìng),二人并立。本义:废弃)2. 同本义 [discard]竝,废也。

        ——《说文》。俗字作替。

        不替孟明。——《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勿替引之。

       

        ——《诗·小雅·楚茨》胡不自替。——《诗·大雅·召》唯独居思念前世之崇替。

        ——《国语·楚语》謇朝谇而夕替。——《离骚》3. 又如:久替(长期废弃)4. 停止 [stop]荐可而替不。

        ——《国语·晋语》。注:“去也。”

        5. 又如:替手(停手)6. 消亡,泯灭 [die out]君之冢嗣其替乎。——《国语·晋语》。

        注:“灭也。”7. 又如:替罪(诛灭有罪者)8. 衰微;衰落 [decline]风颓化替。

        ——房玄龄《晋书》9. 又如:兴替(兴盛与衰亡)10. 代替[take the place of;substitute]从此替爷征。——《乐府诗集·木兰诗》11. 又如:我替他去;替力(代为出力);替当(顶替充当);替归(轮替而归);替天行道(代行上天的意旨);替罪(代人受过);替下来;替我一下12. 衰亡[fall]。

        13. 如:朝代兴替14. 松弛;怠惰 [lax]于是乎下陵上替。——《左传》15. 又如:替懈(替解;懈怠)〈名〉1. 替身,替代别人的人。

        对正身而言。常指代人受罪的人 [a double]。

        2. 如:替僧(明朝,代替皇帝出家的僧人);替头(替身)3. 通“屉”。抽屉 [drawer]及薨,帝常思见之,遂为通替棺,欲见则引替睹尸。

        ——《南史·宋·孝武殷淑传》十娘取钥开锁,内皆抽替小箱。——《警世通言》〈介〉1. 为;给 [for;on behalf of]。

        2. 如:替人受罪;替我去商店买东西3. 同,和 [and]天下多少“斯文”,若论起肚子里来,正替你一般哩。——《西游记》〈量〉1. 次、批、起。

        2. 如:一替两替(一次两次);替另(再一次)参考来自:/s?wd=%CC%E6。

2. 文言文中的“替”有哪些意思

        〈动〉

        1. (形声。本作“竝”。从竝,白声。竝( bìng),二人并立。本义:废弃)

        2. 同本义 [discard]

        竝,废也。——《说文》。俗字作替。

        不替孟明。——《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勿替引之。——《诗·小雅·楚茨》

        胡不自替。——《诗·大雅·召》

        唯独居思念前世之崇替。——《国语·楚语》

        謇朝谇而夕替。——《离骚》

        3. 又如:久替(长期废弃)

        4. 停止 [stop]

        荐可而替不。——《国语·晋语》。注:“去也。”

        5. 又如:替手(停手)

        6. 消亡,泯灭 [die out]

        君之冢嗣其替乎。——《国语·晋语》。注:“灭也。”

        7. 又如:替罪(诛灭有罪者)

        8. 衰微;衰落 [decline]

        风颓化替。——房玄龄《晋书》

        9. 又如:兴替(兴盛与衰亡)

        10. 代替[take the place of;substitute]

        从此替爷征。——《乐府诗集·木兰诗》

        11. 又如:我替他去;替力(代为出力);替当(顶替充当);替归(轮替而归);替天行道(代行上天的意旨);替罪(代人受过);替下来;替我一下

        12. 衰亡[fall]。

        13. 如:朝代兴替

        14. 松弛;怠惰 [lax]

        于是乎下陵上替。——《左传》

        15. 又如:替懈(替解;懈怠)

        〈名〉

        1. 替身,替代别人的人。对正身而言。常指代人受罪的人 [a double]。

        2. 如:替僧(明朝,代替皇帝出家的僧人);替头(替身)

        3. 通“屉”。抽屉 [drawer]

        及薨,帝常思见之,遂为通替棺,欲见则引替睹尸。——《南史·宋·孝武殷淑传》

        十娘取钥开锁,内皆抽替小箱。——《警世通言》

        〈介〉

        1. 为;给 [for;on behalf of]。

        2. 如:替人受罪;替我去商店买东西

        3. 同,和 [and]

        天下多少“斯文”,若论起肚子里来,正替你一般哩。——《西游记》

        〈量〉

        1. 次、批、起。

        2. 如:一替两替(一次两次);替另(再一次)

        参考来自:/s?wd=%CC%E6

3. 对于白话文替代文言文,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

        不同意,文言文应该代替白话文九十多年前的这个时间,中国作为一只臃肿的猪在众多的外国的屠刀下经历着各种各样的难以忍受的和我们羞以启齿的灾难.在那样的情况下,胡适挥舞着白话文的大旗招徕诸多文人骚客对文言文开战.他也许不知道自己对伟大的中华文明造成了多大的创伤,是的,他永远也不会知道了,但历史知道,也一定会给他的这一莽夫的行为作一个极为客观的评价.其实,在今天,一些东西已经表现出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特别是典籍,却已真的走道了绝境的地步.我希望这是处于绝地而后生,而绝非新疆虎灭迹前的那一场风沙.我多么希望我言过其实,是杞人忧天.然而恰恰不是.自从鲁迅,矛盾,巴金,冰心,老舍,当然还有胡适,林雨堂,梁实秋.这诸多国文大师羽化后,中国的大师级任务还有几名.诺贝尔文学奖又何曾垂青过我们这东方千年繁荣文化的泱泱大国.那李敖不过象我们**界去冲击那奥斯卡似的,一相情愿,自以为是;犹如美女给你的一个想入非非的眼神.不知道自己干多少活,还不清楚自己吃几碗干饭吗?这一切其实都源于胡适的那一场牛X烘烘的白话文运动.你想一下:他们自己接受的什么文化教育,难道是白话文教育.如果是这样的话,我宁愿愚蠢的无条件的去接受这白话文运动,而绝没有半句这看似牢骚般的肺腑之言.胡适小时,熟读经书,在浓厚的文言文的教育环境下长成,那个时代的哪位大师级人物,不是先读中华优秀文化典籍,后或发奋或潜力挥发,才成为以文化扬名于那一时代,甚至名垂千年的.他们只是博学的象征,只是文化的代表,是文化的权威.但他们没有权利剥夺了我们甚至还要远久的后人的接受文言文教育环境的机会,不要以为你在一方面可以,就认为你在任何方面都行.然而,他们却这样办了,而且,还要也功臣的地位自居,这是历史上又一巨大的欺骗,让我们去揭露那弥天的谎言,给他以真实的面目.不要再让罪恶的人去拥有花环,给他应有的镣铐.文言文,我们千古文化的结晶,它是将语言文字浓缩到极至且不失丰富的含义,而且琅琅上口,这么优秀的传统的东西,我们不去珍惜,不去掌握,非得等它消失了再去流那几滴悔恨的和鼻涕差不多的东西吗.而白话文,我们整天都在说,都在讲,一辈子都在用实践去学习的东西.难道还要将大量的时间在浪费在上面吗!而作为艺术宝库的文言文即使将每天花在语文课的时间都用在这都不足为过.要传承好历史的东西,你自己都没有掌握好,怎么承以先人,传以后代.做前人文化的好子孙,只有这样了.也许,有人还认为,语文教育中有关于文言文的教育.但那些东西够吗?今年的还没记住,去年的却早已忘光,这样犹如黑大瞎子掰棒子似的学习,就是你在聪明,你能确保文言文再传千年吗?到那时,会读几首唐诗的人就会成为一代大儒了.语文课,应是文言文的殿堂.语文教育,文言文代替白话文教育刻不容缓。

4. 多少在文言文中用什么字代替

        几何 《诗·小雅·巧言》:“为犹将多,尔居徒几何?”马瑞辰 通释:“尔居徒几何,即言尔徒几何也。”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於是始皇 问李信 :‘吾欲攻取荆 ,於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新唐书·李多祚传》:“﹝张柬之 ﹞乃从容谓曰:‘将军居北门几何?’曰:‘三十年矣。’”清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四:“小子费亦不赀矣!家私几何,乃如此胡为耶!”《老残游记》第三回:“高公 又问:‘药金请教几何?’”郭小川 《春歌》之二:“战斗的诗情能装千筐万箩,而我的笔墨呢,又有几何!”。

文言文翻译《资治通鉴.周纪一》

       替的意思是——代替、取代、更换

       1、停止

       荐可而替不。——《国语·晋语》。注:“去也。”

       又如:替手(停手)

       2、消亡,泯灭

       君之冢嗣其替乎。——《国语·晋语》。注:“灭也。”

       又如:替罪(诛灭有罪者)

       3、衰微;衰落

       风颓化替。——房玄龄《晋书》

       又如:兴替(兴盛与衰亡)

       4、代替

       从此替爷征。——《乐府诗集·木兰诗》

       又如:我替他去;替力(代为出力);替当(顶替充当);替归(轮替而归);替天行道(代行上天的意旨);替罪(代人受过);替下来;替我一下

       5、衰亡

       如:朝代兴替

       6、松弛;怠惰

       于是乎下陵上替。——《左传》

       又如:替懈(替解;懈怠)

       组词:

       纵替 自替 捉生替死 堙替 掩替 一替 兴替 淹替 献替 湮替 袭替 闲替 无替 下陵上替 下替 罔替

       通替棺 替死鬼 替懈 替身 替己 替移

曾字开头的四字成语

       《资治通鉴.周纪一》译文:(原文译文均较长,故分段翻译,且由于字数限制有所删减)

        周纪一 威烈王二十三年(戊寅、前403)

       周纪一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戊寅,公元前403年)

       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

       周威烈王姬午初次分封晋国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国君。

       臣光曰: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何谓礼?纪纲是也。何谓分?君、臣是也。何谓名?公、侯、卿、大夫是也。

       臣司马光曰:我知道天子的职责中最重要的是维护礼教,礼教中最重要的是区分地位,区分地位中最重要的是匡正名分。什么是礼教?就是法纪。什么是区分地位?就是君臣有别。什么是名分?就是公、侯、卿、大夫等官爵。

       夫以四海之广,兆民之众,受制于一人,虽有绝伦之力,高世之智,莫不奔走而服役者,岂非以礼为之纪纲哉!是故天子统三公,三公率诸侯,诸侯制卿大夫,卿大夫治士庶人。贵以临贱,贱以承贵。上之使下犹心腹之运手足,根本之制支叶,下之事上犹手足之卫心腹,支叶之庇本根,然后能上下相保而国家治安。故曰天子之职莫大于礼也。

       四海之广,亿民之众,都受制于天子一人。尽管是才能超群、智慧绝伦的人,也不能不在天子足下为他奔走服务,这难道不是以礼作为礼纪朝纲的作用吗!所以,天子统率三公,三公督率诸侯国君,诸侯国君节制卿、大夫官员,卿、大夫官员又统治士人百姓。权贵支配贱民,贱民服从权贵。上层指挥下层就好像人的心腹控制四肢行动,树木的根和干支配枝和叶;下层服侍上层就好像人的四肢卫护心腹,树木的枝和叶遮护根和干,这样才能上下层互相保护,从而使国家得到长治久安。所以说,天子的职责没有比维护礼制更重要的了。

       文王序《易》,以乾、坤为首。孔子系之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言君臣之位犹天地之不可易也。《春秋》抑诸侯,尊王室,王人虽微,序于诸侯之上,以是见圣人于君臣之际未尝不也。非有桀、纣之暴,汤、武之仁,人归之,天命之,君臣之分当守节伏死而已矣。是故以微子而代纣则成汤配天矣,以季札而君吴则太伯血食矣,然二子宁亡国而不为者,诚以礼之大节不可乱也。故曰礼莫大于分也。

       周文王演绎排列《易经》,以乾、坤为首位。孔子解释说:“天尊贵,地卑微,阳阴于是确定。由低至高排列有序,贵贱也就各得其位。”这是说君主和臣子之间的上下关系就像天和地一样不能互易。《春秋》一书贬低诸侯,尊崇周王室,尽管周王室的官吏地位不高,在书中排列顺序仍在诸侯国君之上,由此可见孔圣人对于君臣关系的关注。如果不是夏桀、商纣那样的暴虐昏君,对手又遇上商汤、周武王这样的仁德明主,使人民归心、上天赐命的话,君臣之间的名分只能是作臣子的恪守臣节,矢死不渝。所以如果商朝立贤明的微子为国君来取代纣王,成汤创立的商朝就可以永配上天;而吴国如果以仁德的季札做君主,开国之君太伯也可以永享祭祀。然而微子、季札二人宁肯国家灭亡也不愿做君主,实在是因为礼教的大节绝不可因此破坏。所以说,礼教中最重要的就是地位高下的区分。

       夫礼,辨贵贱,序亲疏,裁群物,制庶事,非名不著,非器不形;名以命之,器以别之,然后上下粲然有伦,此礼之大经也。名器既亡,则礼安得独在哉!昔仲叔于奚有功于卫,辞邑而请繁缨,孔子以为不如多与之邑。惟名与器,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政亡则国家从之。卫君待孔子而为政,孔子欲先正名,以为名不正则民无所措手足。夫繁缨,小物也,而孔子惜之;正名,细务也,而孔子先之:诚以名器既乱则上下无以相保故也。夫事未有不生于微而成于著,圣人之虑远,故能谨其微而治之,众人之识近,故必待其著而后救之;治其微则用力寡而功多,救其著则竭力而不能及也。《易》曰:“履霜坚冰至,”《书》曰:“一日二日万几,”谓此类也。故曰分莫大于名也。

       所谓礼教,在于分辨贵贱,排比亲疏,裁决万物,处理日常事物。没有一定的名位,就不能显扬;没有器物,就不能表现。只有用名位来分别称呼,用器物来分别标志,然后上下才能井然有序。这就是礼教的根本所在。如果名位、器物都没有了,那么礼教又怎么能单独存在呢!当年仲叔于奚为卫国建立了大功,他谢绝了赏赐的封地,却请求允许他享用贵族才应有的马饰。孔子认为不如多赏赐他一些封地,惟独名位和器物,绝不能假与他人,这是君王的职权象征;处理政事不坚持原则,国家也就会随着走向危亡。卫国国君期待孔子为他崐处理政事,孔子却先要确立名位,认为名位不正则百姓无所是从。马饰,是一种小器物,而孔子却珍惜它的价值;正名位,是一件小事情,而孔子却要先从它做起,就是因为名位、器物一紊乱,国家上下就无法相安互保。没有一件事情不是从微小之处产生而逐渐发展显著的,圣贤考虑久远,所以能够谨慎对待微小的变故及时予以处理;常人见识短浅,所以必等弊端闹大才来设法挽救。矫正初起的小错,用力小而收效大;挽救已明显的大害,往往是竭尽了全力也

       不能成功。《易经》说:“行于霜上而知严寒冰冻将至。”《尚书》说:“先

       王每天都要兢兢业业地处理成千上万件事情。”就是指这类防微杜渐的例子。

       所以说,区分地位高下最重要的是匡正各个等级的名分。

       呜呼!幽、厉失德,周道日衰,纲纪散坏,下陵上替,诸侯专征,大夫擅政,礼之大体什丧七八矣,然文、武之祀犹绵绵相属者,盖以周之子孙尚能守其名分故也。何以言之?昔晋文公有大功于王室,请隧于襄王,襄王不许,曰:“王章也。未有代德而有二王,亦叔父之所恶也。不然,叔父有地而隧,又何请焉!”文公于是惧而不能违。是故以周之地则不大于曹、滕,以周之民则不众于邾、莒,然历数百年,宗主天下,虽以晋、楚、齐、秦之强不敢加者,何哉?徒以名分尚存故也。至于季氏之于鲁,田常之于齐,白公之于楚,智伯之于晋,其势皆足以逐君而自为,然而卒不敢者,岂其力不足而心不忍哉,乃畏奸名犯分而天下共诛之也。今晋大夫暴蔑其君,剖分晋国,天子既不能讨,又宠秩之,使列于诸侯,是区区之名分复不能守而并弃之也。先王之礼于斯尽矣!

       呜呼!周幽王、周厉王丧失君德,周朝的气数每况愈下。礼纪朝纲土崩瓦解;下欺凌、上衰败;诸侯国君恣意征讨他人;士大夫擅自干预朝政;礼教从总体上已经有十之七八沦丧了。然而周文王、周武王开创的政权还能绵绵不断地延续下来,就是因为周王朝的子孙后裔尚能守定名位。为什么这样说呢?当年晋文公为周朝建立了大功,于是向周襄王请求允许他死后享用王室的隧葬礼制,周襄王没有准许,说:“周王制度明显。没有改朝换代而有两个天子,这也是作为叔父辈的晋文公您所反对的。不然的话,叔父您有地,愿意隧葬,又何必请示我呢?”晋文公于是感到畏惧而没有敢违反礼制。因此,周王室的地盘并不比曹国、滕国大,管辖的臣民也不比邾国、莒国多,然而经过几百年,仍然是天下的宗主,即使是晋、楚、齐、秦那样的强国也还不敢凌驾于其上,这是为什么呢?只是由于周王还保有天子的名分。再看看鲁国的大夫季氏、齐国的田常、楚国的白公胜、晋国的智伯,他们的势力都大得足以驱逐国君而自立,然而他们到底不敢这样做,难道是他们力量不足或是于心不忍吗?只不过是害怕奸夺名位僭犯身分而招致天下的讨伐罢了。现在晋国的三家大夫欺凌蔑视国君,瓜分了晋国,作为天子的周王不能派兵征讨,反而对他们加封赐爵,让他们列位于诸侯国君之中,这样做就使周王朝仅有的一点名分不能再守定而全部放弃了。周朝先王的礼教到此丧失干净!

       或者以为当是之时,周室微弱,三晋强盛,虽欲勿许,其可得乎!是大不然。夫三晋虽强,苟不顾天下之诛而犯义侵礼,则不请于天子而自立矣。不请于天子而自立,则为悖逆之臣,天下苟有桓、文之君,必奉礼义而征之。今请于天子而天子许之,是受天子之命而为诸侯也,谁得而讨之!故三晋之列于诸侯,非三晋之坏礼,乃天子自坏之也。

       有人认为当时周王室已经衰微,而晋国三家力量强盛,就算周王不想承认他们,又怎么能做得到呢!这种说法是完全错误的。晋国三家虽然强悍,但他们如果打算不顾天下的指责而公然侵犯礼义的话,就不会来请求周天子的批准,而是去自立为君了。不向天子请封而自立为国君,那就是叛逆之臣,天下如果有像齐桓公、晋文公那样的贤德诸侯,一定会尊奉礼义对他们进行征讨。现在晋国三家向天子请封,天子又批准了。他们就是奉天子命令而成为诸侯的,谁又能对他们加以讨伐呢!所以晋国三家大夫成为诸侯,并不是晋国三家破坏了礼教,正是周天子自已破坏了周朝的礼教啊!

       乌呼!君臣之礼既坏矣,则天下以智力相雄长,遂使圣贤之后为诸侯者,社稷无不泯绝,生民之类糜灭几尽,岂不哀哉!

       呜呼!君臣之间的礼纪既然崩坏,于是天下便开始以智慧、武力互相争雄,使当年受周先王分封而成为诸侯国君的圣贤后裔,江山相继沦亡,周朝先民的子孙灭亡殆尽,岂不哀伤!初,智宣子将以瑶为后,智果曰:“不如宵也。瑶之贤于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美鬓长大则贤,射御足力则贤,伎艺毕给则贤,巧文辩惠则贤,强毅果敢则贤;如是而甚不仁。夫以其五贤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若果立瑶也,智宗必灭。”弗听。智果别族于太史,为辅氏。

       当初,晋国的智宣子想以智瑶为继承人,族人智果说:“他不如智宵。智瑶有超越他人的五项长处,只有一项短处。美发高大是长处,精于骑射是长处,才艺双全是长处,能写善辩是长处,坚毅果敢是长处。虽然如此却很不仁厚。如果他以五项长处来制服别人而做不仁不义的恶事,谁能和他和睦相处?要是真的立智瑶为继承人,那么智氏宗族一定灭亡。”智宣子置之不理。智果便向太史请求脱离智族姓氏,另立为辅氏。

       赵简子之子,长曰伯鲁,幼曰无恤。将置后,不知所立,乃书训戒之辞于二简,以授二子曰:“谨识之!”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辞;求其简,已失之矣。问无恤,诵其辞甚习;求其简,出诸袖中而奏之。于是简子以无恤为贤,立以为后。

       赵国的大夫赵简子的儿子,长子叫伯鲁,幼子叫无恤。赵简子想确定继承人,不知立哪位好,于是把他的日常训诫言词写在两块竹简上,分别交给两个儿子,嘱咐说:“好好记住!”过了三年,赵简子问起两个儿子,大儿子伯鲁说不出竹简上的话;再问他的竹简,已丢失了。又问小儿子无恤,竟然背诵竹简训词很熟习;追问竹简,他便从袖子中取出献上。于是,赵简子认为无恤十分贤德,便立他为继承人。

       简子使尹铎为晋阳,请曰:“以为茧丝乎?抑为保障乎?”简子曰:“保障哉!”尹铎损其户数。简子谓无恤曰:“晋国有难,而无以尹铎为少,无以晋阳为远,必以为归。”

       赵简子派尹铎去晋阳,临行前尹铎请示说:“您是打算让我去抽丝剥茧般地搜刮财富呢,还是作为保障之地?”赵简子说:“作为保障。”尹铎便少算居民户数,减轻赋税。赵简子又对儿子赵无恤说:“一旦晋国发生危难,你不要嫌尹铎地位不高,不要怕晋阳路途遥远,一定要以那里作为归宿。”

       及智宣子卒,智襄子为政,与韩康子、魏桓子宴于蓝台。智伯戏康子而侮段规。智国闻之,谏曰:“主不备难,难必至矣!”智伯曰:“难将由我。我不为难,谁敢兴之!”对曰:“不然。《夏书》有之:‘一人三失,怨岂在明,不见是图。’夫君子能勤小物,故无大患。今主一宴而耻人之君相,又弗备,曰‘不敢兴难’,无乃不可乎!蚋、蚁、蜂、虿,皆能害人,况君相乎!”弗听。

       等到智宣子去世,智襄子智瑶当政,他与韩康子、魏桓子在蓝台饮宴,席间智瑶戏弄韩康子,又侮辱他的家相段规。智瑶的家臣智国听说此事,就告诫说:“主公您不提防招来灾祸,灾祸就一定会来了!”智瑶说:“人的生死灾祸都取决于我。我不给他们降临灾祸,谁还敢兴风作浪!”智国又说:“这话可不妥。《夏书》中说:‘一个人屡次三番犯错误,结下的仇怨岂能在明处,应该在它没有表现时就提防。’贤德的人能够谨慎地处理小事,所以不会招致大祸。现在主公一次宴会就开罪了人家的主君和臣相,又不戒备,说:‘不敢兴风作浪。’这种态度恐怕不行吧。蚊子、蚂蚁、蜜蜂、蝎子,都能害人,何况是国君、国相呢!”智瑶不听。

       智伯请地于韩康子,康子欲弗与。段规曰:“智伯好利而愎,不与,将伐我;不如与之。彼狃于得地,必请于他人;他人不与,必响之以兵,然后我得免于患而待事之变矣。”康子曰:“善。”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于智伯。智伯悦。又求地于魏桓子,桓子欲弗与。任章曰:“何故弗与?”桓子曰:“无故索地,故弗与。”任章曰:“无故索地,诸大夫必惧;吾与之地,智伯必骄。彼骄而轻敌,此惧而相亲;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人,智氏之命必不长矣。《周书》曰:‘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主不如与之,以骄智伯,然后可以择交而图智氏矣,柰何独以吾为智氏质乎!”桓子曰:“善。”复与之万家之邑一。

       智瑶向韩康子要地,韩康子想不给。段规说:“智瑶贪财好利,又刚愎自用,如果不给,一定讨伐我们,不如姑且给他。他拿到地更加狂妄,一定又会向别人索要;别人不给,他必定向人动武用兵,这样我们就可以免于祸患而伺机行动了。”韩康子说:“好主意。”便派了使臣去送上有万户居民的领地。智瑶大喜,果然又向魏桓子提出索地要求,魏桓子想不给。家相任章问:“为崐什么不给呢?”魏桓子说:“无缘无故来要地,所以不给。”任章说:“智瑶无缘无故强索他人领地,一定会引起其他大夫官员的警惧;我们给智瑶地,他一定会骄傲。他骄傲而轻敌,我们警惧而互相亲善;用精诚团结之兵来对付狂妄轻敌的智瑶,智家的命运一定不会长久了。《周书》说:‘要打败敌人,必须暂时听从他;要夺取敌人利益,必须先给他一些好处。’主公不如先答应智瑶的要求,让他骄傲自大,然后我们可以选择盟友共同图谋,又何必单独以我们作智瑶的靶子呢!”魏桓子说:“对。”也交给智瑶一个有万户的封地。

       智伯又求蔡、皋狼之地于赵襄子,襄子弗与。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襄子将出,曰:“吾何走乎?”从者曰:“长子近,且城厚完。”襄子曰:“民罢力以完之,又毙死以守之,其谁与我!”从者曰:“邯郸之仓库实。”襄子曰:“浚民之膏泽以实之,又因而杀之,其谁与我!其晋阳乎,先主之所属也,尹铎之所宽也,民必和矣。”乃走晋阳。

       智瑶又向赵襄子要蔡和皋狼的地方。赵襄子拒绝不给。智瑶勃然大怒,率领韩、魏两家甲兵前去攻打赵家。赵襄子准备出逃。问:“我到哪里去呢?”随从说:“长子城最近,而且城墙坚厚又完整。”赵襄子说:“百姓精疲力尽地修完城墙,又要他们舍生入死地为我守城,谁能和我同心?”随从又说:“邯郸城里仓库充实。”赵襄子说:“搜刮民脂民膏才使仓库充实,现在又因战争让他们送命,谁会和我同心。还是投奔晋阳吧,那是先主的地盘,尹铎又待百姓宽厚,人民一定能同我们和衷共济。”于是前往晋阳。

       三家以国人围而灌之,城不浸者三版;沈灶产蛙,民无叛意。智伯行水,魏桓子御,韩康子骖乘。智伯曰:“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国也。”桓子肘康子,康子履桓子之跗,以汾水可以灌安邑,绛水可以灌平阳也。疵谓智伯曰:“韩、魏必反矣。”智伯曰:“子何以知之?”疵曰:“以人事知之。夫从韩、魏之兵以攻赵,赵亡,难必及韩、魏矣。今约胜赵而三分其地,城不没者三版,人马相食,城降有日,而二子无喜志,有忧色,是非反而何?”明日,智伯以疵之言告二子,二子曰:“此夫谗人欲为赵氏游说,使主疑于二家而懈于攻赵氏也。不然,夫二家岂不利朝夕分赵氏之田,而欲为危难不可成之事乎!”二子出,疵入曰:“主何以臣之言告二子也?”智伯曰:“子何以知之?”对曰:“臣见其视臣端而趋疾,知臣得其情故也。”智伯不悛。疵请使于齐。

       智瑶、韩康子、魏桓子三家围住晋阳,引水灌城。城墙头只差三版的地方没有被淹没,锅灶都被泡塌,青蛙孳生,人民仍是没有背叛之意。智瑶巡视水势,魏桓子为他驾车,韩康子站在右边护卫。智瑶说:“我今天才知道水可以让人亡国。”魏桓子用胳膊肘碰了一下韩康子,韩康子也踩了一下魏桓子脚。因为汾水可以灌魏国都城安邑,绛水也可以灌韩国都城平阳。智家的谋士疵对智瑶说:“韩、魏两家肯定会反叛。”智瑶问:“你何以知道?”疵说:“以人之常情而论。我们调集韩、魏两家的军队来围攻赵家,赵家覆亡,下次灾难一定是连及韩、魏两家了。现在我们约定灭掉赵家后三家分割其地,晋阳城仅差三版就被水淹没,城内宰马为食,破城已是指日可待。然而韩康子、魏桓子两人没有高兴的心情,反倒面有忧色,这不是必反又是什么?”第二天,智瑶把疵的话告诉了韩、魏二人,二人说:“这一定是离间小人想为赵家游说,让主公您怀疑我们韩、魏两家而放松对赵家的进攻。不然的话,我们两家岂不是放着早晚就分到手的赵家田土不要,而要去干那危险必不可成的事吗?”两人出去,疵进来说:“主公为什么把臣下我的话告诉他们两人呢?”智瑶惊奇地反问:“你怎么知道的?”回答说:“我见他们认真看我而匆忙离去,因为他们知道我看穿了他们的心思。”智瑶不改。于是疵请求让他出使齐国。

       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曰:“臣闻唇亡则齿寒。今智伯帅韩、魏以攻赵,赵亡则韩、魏为之次矣。”二子曰:“我心知其然也;恐事未遂而谋泄,则祸立至矣。”张孟谈曰:“谋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伤也!”二子乃潜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唯辅果在。

       赵襄子派张孟谈秘密出城来见韩、魏二人,说:“我听说唇亡齿寒。现在智瑶率领韩、魏两家来围攻赵家,赵家灭亡就该轮到韩、魏了。”韩康子、魏崐桓子也说:“我们心里也知道会这样,只怕事情还未办好而计谋先泄露出去,就会马上大祸临头。”张孟谈又说:“计谋出自二位主公之口,进入我一人耳朵,有何伤害呢?”于是两人秘密地与张孟谈商议,约好起事日期后送他回城了。夜里,赵襄子派人杀掉智军守堤官吏,使大水决口反灌智瑶军营。智瑶军队为救水淹而大乱,韩、魏两家军队乘机从两翼夹击,赵襄子率士兵从正面迎头痛击,大败智家军,于是杀死智瑶,又将智家族人尽行诛灭。只有辅果得以幸免。

       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棠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如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馀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

       臣司马光曰:智瑶的灭亡,在于才胜过德。才与德是不同的两回事,而世俗之人往往分不清,一概而论之曰贤明,于是就看错了人。所谓才,是指聪明、明察、坚强、果毅;所谓德,是指正直、公道、平和待人。才,是德的辅助;德,是才的统帅。云梦地方的竹子,天下都称为刚劲,然而如果不矫正其曲,不配上羽毛,就不能作为利箭穿透坚物。棠地方出产的铜材,天下都称为精利,然而如果不经熔烧铸造,不锻打出锋,就不能作为兵器击穿硬甲。所以,德才兼备称之为圣人;无德无才称之为愚人;德胜过才称之为君子;才胜过德称之为小人。挑选人才的方法,如果找不到圣人、君子而委任,与其得到小人,不如得到愚人。原因何在?因为君子持有才干把它用到善事上;而小人持有才干用来作恶。持有才干作善事,能处处行善;而凭借才干作恶,就无恶不作了。愚人尽管想作恶,因为智慧不济,气力不胜任,好像小狗扑人,人还能制服它。而小人既有足够的阴谋诡计来发挥邪恶,又有足够的力量来逞凶施暴,就如恶虎生翼,他的危害难道不大吗!有德的人令人尊敬,有才的人使人喜爱;对喜爱的人容易宠信专任,对尊敬的人容易疏远,所以察选人才者经常被人的才干所蒙蔽而忘记了考察他的品德。自古至今,国家的乱臣奸佞,家族的败家浪子,因为才有余而德不足,导致家国覆亡的多了,又何止智瑶呢!所以治国治家者如果能审察才与德两种不同的标准,知道选择的先后,又何必担心失去人才呢!

       三家分智氏之田。赵襄子漆智伯之头,以为饮器。智伯之臣豫让欲为之报仇,乃诈为刑人,挟匕首,入襄子宫中涂厕。襄子如厕心动,索之,获豫让。左右欲杀之,襄子曰:“智伯死无后,而此人欲为报仇,真义士也,吾谨避之耳。”乃舍之。豫让又漆身为癞,吞炭为哑。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行见其友,其友识之,为之泣曰:“以子之才,臣事赵孟,必得近幸。子乃为所欲为,顾不易邪?何乃自苦如此?求以报仇,不亦难乎!”豫让曰:“既已委质为臣,而又求杀之,是二心也。凡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者也。”襄子出,豫让伏于桥下。襄子至桥,马惊;索之,得豫让,遂杀之。

       [3]赵、韩、魏三家瓜分智家的田土,赵襄子把智瑶的头骨涂上漆,作为饮具。智瑶的家臣豫让想为主公报仇,就化装为罪人,怀揣匕首,混到赵襄子的宫室中打扫厕所。赵襄子上厕所时,忽然心动不安,令人搜索,抓获了豫让。左右随从要将他杀死,赵襄子说:“智瑶已死无后人,而此人还要为他报仇,真是一个义士,我小心躲避他好了。”于是释放豫让。豫让用漆涂身,弄成一个癞疮病人,又吞下火炭,弄哑嗓音。在街市上乞讨,连结发妻子见面也认不出来。路上遇到朋友,朋友认出他,为他垂泪道:“以你的才干,如果投靠赵家,一定会成为亲信,那时你就为所欲为,不是易如反掌吗?何苦自残形体崐以至于此?这样来图谋报仇,不是太困难了吗!”豫让说:“我要是委身于赵家为臣,再去刺杀他,就是怀有二心。我现在这种做法,是极困难的。然而之所以还要这样做,就是为了让天下与后世做人臣子而怀有二心的人感到羞愧。”赵襄子乘车出行,豫让潜伏在桥下。赵襄子到了桥前,马突然受惊,进行搜索,捕获豫让,于是杀死他。

       襄子为伯鲁之不立也,有子五人,不肯置后。封伯鲁之子于代,曰代成君,早卒;立其子浣为赵氏后。襄子卒,弟桓子逐浣而自立;一年卒。赵氏之人曰:“桓子立非襄主意。”乃共杀其子,复迎浣而立之,是为献子。献子生籍,是为烈侯。魏斯者,魏桓子之孙也,是为文侯。韩康子生武子;武子生虔,是为景侯。

       赵襄子因为赵简子没有立哥哥伯鲁为继承人,自己虽然有五个儿子,也不肯立为继承人。他封赵伯鲁的儿子于代国,称代成君,早逝;又立其子赵浣为赵家的继承人。赵襄子死后,弟弟赵桓子就驱逐赵浣,自立为国君,继位一年也死了。赵家的族人说:“赵桓子做国君本来就不是赵襄子的主意。”大家一起杀死了赵桓子的儿子,再迎回赵浣,拥立为国君,这就是赵献子。赵献子生子名赵籍,就是赵烈侯。魏斯,是魏桓子的孙子,就是魏文侯。韩康子生子名韩武子,武子又生韩虔,被封为韩景侯。

       魏文侯以卜子夏、田子方为师。每过段干木之庐必式。四方贤士多归之。

       魏文侯魏斯以卜子夏、田子方为国师,他每次经过名士段干木的住宅,都要在车上俯首行礼。四方贤才德士很多前来归附他。

       文侯与群臣饮酒,乐,而天雨,命驾将适野。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君将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无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

       魏文侯与群臣饮酒,奏乐间,下起了大雨,魏文侯却下令备车前往山野之中。左右侍臣问:“今天饮酒正乐,外面又下着大雨,国君打算到哪里去呢?”魏文侯说:“我与山野村长约好了去打猎,虽然这里很快乐,也不能不遵守约定!”于是前去,亲自告诉停猎。

       韩借师于魏以伐赵,文侯曰:“寡人与赵,兄弟也,不敢闻命。”赵借师于魏以伐韩,文侯应之亦然。二国皆怒而去。已而知文侯以讲于己也,皆朝于魏。魏于是始大于三晋,诸侯莫能与之争。

       韩国邀请魏国出兵攻打赵国。魏文侯说:“我与赵国,是兄弟之邦,不敢从命。”赵国也来向魏国借兵讨伐韩国,魏文侯仍然用同样的理由拒绝了。两国使者都怒气冲冲地离去。后来两国得知魏文侯对自己的和睦态度,都前来朝拜魏国。魏国于是开始成为魏、赵、韩三国之首,各诸侯国都不能和它争雄。

       1. 含字开头的四字成语

        含字开头的四字成语 :

        含苞欲放、

        含情脉脉、

        含辛茹苦、

        含血喷人、

       

        含笑九泉、

        含污纳垢、

        含笑九原、

        含恨九泉、

        含糊其辞、

        含明隐迹、

        含哺鼓腹、

        含垢包羞、

        含糊不明、

        含苞吐萼、

        含瑕积垢、

        含含糊糊、

        含沙射影、

        含仁怀义、

        含商咀徵、

        含笑入地、

        含笑九幽、

        含荼茹毒、

        含垢匿瑕、

        含英咀华、

        含垢忍耻

2. 以前开头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前开头的四字成语54条:前跋后疐比喻进退两难。

        前朝后代前后各个朝代。喻指历代。

        前车可鉴鉴:引申为教训。指用前人的失败作为教训。

        前程似锦前程象锦绣那样。形容前途十分美好。

        前程万里前程:前途。比喻前途远大,不可 *** 。

        前程远大前程:前途。比喻前途远大。

        前尘影事指从前的尚留在记忆中的事。前车之鉴鉴:镜子,为教训。

        前面车子翻倒的教训。比喻先前的失败,可以做为以后的教训。

        前度刘郎度:次,回。上次去过的刘郎又到了。

        泛指去了又来的人。前俯后合身体前后晃动。

        形容大笑得直不起腰的样子。前复后戒比喻先前的失败,可以做为以后的教训。

        前赴后继前面的冲上去了,后面的紧跟上来。形容不断投入战斗,奋勇冲杀向前。

        前覆后戒比喻先前的失败,可以做为以后的教训。前俯后仰身体前后晃动。

        形容大笑或困倦得直不起腰的样子。前歌后舞原指武王伐纣,军中士气旺盛,后用作对正义而战的军队的颂辞。

        前功尽废以前的一切努力完全白费。前功尽灭功:功劳;尽:完全;灭:废弃。

        以前的功劳全部废弃。也指以前的努力全部白费。

        前功皆弃功:功绩。皆:全部。

        弃:丢掉。以前取得的功劳全部丢掉了。

        亦作“前功尽弃”、“前功尽灭”。前功尽弃功:功劳;尽:完全;弃:丢失。

        以前的功劳全部丢失。也指以前的努力全部白费。

        前古未闻指从来没有听说过。前古未有自古以来未曾有过。

        前呼后拥前面有人吆喝开路,后面有人围着保护。旧时形容官员出行,随从的人很多。

        前合后偃形容身体前后晃动的样子。前合后仰合:曲身俯地;仰:仰面朝天。

        身体前后晃动。形容大笑或困倦得直不起腰的样子。

        前倨后卑倨:傲慢;卑:谦卑,恭敬。以前傲慢,后来恭敬。

        形容对人的态度改变。前倨后恭倨:傲慢;恭:恭敬。

        以前傲慢,后来恭敬。形容对人的态度改变。

        前襟后裾形容年幼时兄弟间关系密切。前脚后脚比喻紧跟着。

        前街后巷指各处的街巷。前目后凡目:细目;凡:概略。

        《春秋》的一种笔法,一件事在文中重复出现,对前者详加说明,后者概略叙述。前慢后恭慢:傲慢。

        以前态度傲慢,后来恭敬有礼。形容前后态度截然不同。

        前仆后踣形容斗争的英勇壮烈。同“前仆后继”。

        前仆后继仆:倒下;继:接着,跟上。前面的倒下了,后面的紧跟上去。

        形容斗争的英勇壮烈。前仆后起仆:倒下;起:接着,跟上。

        前面的倒下了,后面的紧跟上去。形容斗争的英勇壮烈。

        前前后后详情,细节,里里外外。前思后想往前想想,再退后想想。

        形容一再考虑。前所未闻前:先前。

        从来没有听说过。前所未有从来没有过的。

        前所未知新经历或重新经历,以前不知或未经验过。前生注定指今生的命运是前生所注定的,无法改变。

        前徒倒戈前面的部队投降敌方,反过来打自己人。前途渺茫不知将来采取什么行动。

        前途未卜将来的光景如何难以预测。前途无量指一个人的前途没有 *** 。

        前庭悬鱼比喻不吃请,不受贿。前无古人指以前的人从来没有做过的。

        也指空前的。前挽后推形容前后都有人帮助。

        前危后则前人的危亡,后人应引以为戒。犹言前车之复,后车之鉴。

        前因后果起因和结果。泛指事情的整个过程。

        前仰后合身体前后晃动。形容大笑或困倦得直不起腰的样子。

        前言往行指前代圣贤的言行。前瞻后顾看看前再看看后。

        有时形容顾虑过多,犹豫不决。同“瞻前顾后”。

        前遮后拥形容十分拥挤、喧闹的样子。前辙可鉴比喻先前的失败,可以做为以后的教训。

        同“前车之鉴”。

3. 上字开头的4字成语

        上雨旁风形容家里贫穷,房屋破旧。

        上援下推上面牵引下面推。比喻推荐引进。

        上烝下报烝:晚辈男子和长辈女子通奸;报:长辈男子与晚辈女子通奸。泛指男女 *** 。

        上智下愚智:聪明;愚:笨。最聪明的人和最愚笨的人。孔子认为他们都是先天决定,不可改变。

        上兵伐谋上:上等,引申为最好的。兵:指战争,引申为用兵。伐:讨伐,攻打。伐谋:用计谋粉碎敌人的计策。用兵的上。

        上当学乖吃过亏下次就不会上当。

        上方宝剑尚方署特制的皇帝御用的宝剑。古代天子派大臣处理重大案件时,常赐以上方宝剑,表示授于全权,可以先斩后奏。

        上竿掇梯犹上树拔梯。比喻引诱人上前而断绝他的退路。

        上根大器佛家语。具上等根器者。亦泛指天资、才能极高的人。

        上和下睦指长幼之间或上下级之间相处得很好。

        上陵下替指上下失序,纲纪废坠。陵,通“凌”。同“下陵上替”。

        上嫚下暴指君上骄慢,下民 *** 。同“上慢下暴”。

        上慢下暴指君上骄慢,下民 *** 。

        上南落北漫言各处去向,犹言走南闯北。

        上篇上论指说话引经据典,有根据。

        上勤下顺勤:勤奋。顺:顺从,服从。作领导的勤奋工作,下面的人就会顺从他的领导。

        上替下陵指上下失序,纲纪废坠。陵,通“凌”。同“下陵上替”。

        上天入地升上天空,钻入地下。形容神通广大。也比喻为实现某种目的而四处奔走。

4. 一字开头的四字成语

        一鞍一马比喻一夫一妻。

        一班半点犹言一点半点,常暗指男女关系。班,通“斑?”。

        一斑半点比喻极小部分。一笔不苟不苟:不苟且。

        连一笔都不马虎。一病不起得病后就再也起不了床。

        比喻得病后病情一天天恶化,终至死亡。一秉大公指言论行事全秉公心。

        一步登天登:上。一步跨上青天。

        比喻一下子就达到很高的境界或程度。有时也用来比喻人突然得志,爬上高位。

        一表非凡表:外貌;凡:平凡。形容人容貌俊秀又有精神。

        一表非俗形容人的仪表非比寻常。一笔勾倒把账一笔抹掉。

        比喻把一切全部取消。一笔勾断全部取消之意。

        同“一笔勾消”。一笔勾绝把账一笔抹掉。

        比喻把一切全部取消。一笔勾消全部取消之意。

        亦作“一笔勾销”。一笔勾销把账一笔抹掉。

        比喻把一切全部取消。一榜尽赐指考生全部被录取。

        一般见识平常的见识。表示不要跟知识低、修养差的人争论,说“不要跟他一般见识。”

        一斑窥豹从竹管的小孔里看豹,只看到豹身上的一块斑纹。比喻只看到事物的一部分,指所见不全面或略有所得。

        一笔抹摋比喻轻率地把成绩、优点全部否定。同“一笔抹煞”。

        一笔抹倒画一笔,全部抹掉。比喻轻率地把成绩、优点全部否定。

        一笔抹杀比喻轻率地把成绩、优点全部否定。一笔抹煞抹煞:勾销。

        画一笔,全部抹掉。比喻轻率地把成绩、优点全部否定。

        一不扭众一个人难违反众人的意见。一不拗众一个人难违反众人的意见。

        一秉虔诚指诚心诚意。一表人才表:指外貌。

        形容人容貌俊秀端正。一表人材形容容貌英俊。

        表,仪表。一败如水形容军队打了大败仗,像水泼到地上那样不可收拾。

        一表人物形容容貌英俊。表,仪表。

        一别如雨像雨落下以后不能再返回到云里一样。形容离别以后再难相见。

        一把死拿比喻因循守旧,不肯变通。一本十利本:本钱;利:利润。

        本钱小,利润大。也比喻下的力量极小,得益却极大。

        一板三眼板、眼:戏曲音乐的节拍。比喻言语、行动有条理或合规矩。

        有时也比喻做事死板,不懂得灵活掌握。一步三摇指人走路摇晃或者悠闲自得的样子 一波三折波:指书法中的捺;折:指写字时转笔锋。

        原指写字的笔法曲折多变。现比喻文章的结构起伏曲折。

        也比喻事情进行中意外的变化很多。一败涂地一旦失败就肝脑涂地。

        形容失败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一表堂堂形容仪表堂皇。

        一波万波比喻事情开端后的不断发展变化。同“一波才动万波随”。

        一般无二完全一样,没有不同的地方。一碧无际形容水面或天空一片碧绿或碧蓝,广阔无际。

        一本万利本钱小,利润大。一碧万顷形容青绿无际。

        一百五日冬至后的第一百零五天。指寒食日。

        一本万殊本:根源;万:许多;殊:不同。事物虽然千差万别,其实本源同一。

        比喻事物万变不离其宗。一瓣心香心香:旧时称中心虔诚,就能感通佛道,同焚香一样。

        比喻十分真诚的心意(用在祝愿)。一鞭先着 晋 刘琨 少负志气,与 祖逖 为友,共以收复中原为志,曾与亲故书曰:“吾枕戈待旦,志枭逆虏,常恐 祖生 先吾着鞭。”

        见《晋书·刘琨传》。后以为争先的典实。

        亦泛指先行。 一鞭先著后以为争先的典实。

        亦泛指先行。一班一辈指同等,不相上下。

        一彼一此一时那样,一时这样。指局势或情况等随时间变化而变化。

        一饱眼福眼福:看到珍奇或美好事物的福份。形容看到了不易见到的美好事物。

        一步一鬼走一步路就好像碰到一个鬼。形容遇事多疑。

        一步一计指人善于使用计谋,诡计多端。一班一级犹言一官半职。

        泛指官职。一钵一瓶钵、瓶:和尚的饮食器具。

        指和尚云游时的简单食具。形容家境贫寒 一步一趋步:行走;趋:快走。

        别人走一步,他也走一步。形容事事模仿或追随别人 一悲一喜既悲伤又高兴。

        一板一眼比喻言语、行动有条理或合规矩。有时也比喻做事死板,不懂得灵活掌握。

        一秉至公秉:掌握、主持;至:极、最。办事一切都出于公心。

        形容大公无私。一鼻子灰比喻碰壁或受斥责。

        一板正经正经:端庄正派。原指一部合乎道德规范的经典。

        后用以形容态度庄重严肃,郑重其事。有时含讽刺意味。

        一本正经原指一部合乎道德规范的经典。后用以形容态度庄重严肃,郑重其事。

        有时含讽刺意味。一臂之力臂:胳膊。

        指一部分力量或不大的力量。表示从旁帮一点忙。

        一膀之力膀:臂膀。指一部分力量或不大的力量。

        表示从旁帮一点忙。一瓣之香一瓣:即一炷香。

        用点燃的一炷香表达心中的虔诚。多用来表示对老师的崇敬之情。

        一成不变成:制定,形成。一经形成,不再改变。

        一差百错可能发生的意外或差错。一错百错指在关键问题上错了,其它有关的事情也无一不错。

        一差半错指变故,差错。一长半短指意外的灾祸或事故。

        同“一长二短”。一尘不到形容清净纯洁。

        一尘不倒原指佛教徒修行时,排除物欲,保持心地洁净。现泛指丝毫不受坏习惯,坏风气的影响。

5. 引字开头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1、引而不发:出处:《孟子·尽心上》:“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意思:引:拉弓;发:射箭.拉开弓却不把箭射出去.比喻善于启发引导.也比喻做好准备暂不行动,以待时机.2、引风吹火:利用风来吹火,使火越烧越旺.比喻从中煽动,挑起事端.3、引鬼上门:出处: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二:“吾本等好意,却叫得‘引鬼上门’,我而今不便追究,只不理他罢了.”意思:比喻招来坏人.4、引吭高歌:意思:引:拉长;吭:嗓子,喉咙.放开嗓子大声歌唱.5、引虎自卫: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三回:“严颜在巴郡,闻刘璋法正请玄德入川,拊心而叹曰:‘此所谓独坐穷山,引虎自卫者也!’”意思:引:招引.引来老虎,保卫自己.比喻企图依仗恶人,结果反受其害.6、引火烧身:意思:原比喻自讨苦吃或自取灭亡.现多比喻主动暴露自己的缺点错误,以争取大家的批评帮助.7、引经据典:出处:《后汉书·荀爽传》:“爽皆引据大义,正之经典.”意思:引用经典书籍作为论证的依据.8、引颈受戮:出处: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三十六回:“天兵到日,尚不引颈受戮,乃敢拒敌大兵.”意思:戮:杀.伸长脖子等待被杀.指不作抵抗而等死.9、引咎自责:出处:《晋书·庾亮传》:“亮甚惧,及见侃,引咎自责,风止可观.”意思:咎:罪责.主动承担错误的责任并作自我批评.10、引狼入室:出处:元·张国宾《罗李郎》第一折:“我不是引的狼来屋里窝,寻的蚰蜒钻耳朵.”意思:引:招引.把狼招引到室内.比喻把坏人或敌人引入内部.11、引领而望:出处:《孟子·梁惠王上》:“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意思:引领:伸长脖子.伸长脖子远望.形容殷切盼望.12、引人入胜: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王卫军云,酒正自引人着胜地.”意思:胜:胜境.引人进入佳境.现多用来指风景或文艺作品特别吸引人.13、引人注目:意思:注目:注视.吸引人们注意.14、引商刻羽:出处: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意思:商、羽:古代乐律中的两个音名.指讲究声律、有很高成就的音乐演奏.15、引以为戒:出处:《国语·楚语下》:“人之求多闻善败,以鉴戒也.”意思:引:用;戒:鉴戒.指把过去犯错误的教训拿来作为警戒,避免重犯.16、引玉之砖: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比来抛砖引玉,却引得个坠子.”意思:自己表示谦虚的话.比喻为了引出别人高明的意见而发表的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17、引足救经:出处:《荀子·仲尼》:“志不免乎奸心,行不免乎奸道,而求有君子、圣人之名,辟之是犹伏而咶天,救经而引其足也.”意思:引:拉;经:缢死.救上吊的人却去拉他的脚.比喻行动与目的相反,越做越离目的越远.18、引锥刺股:出处:《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意思:锥:锥子;股:大腿.晚间读书时想睡觉,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以保持清醒.形容学习勤奋刻苦.19引绳排根:出处:《汉书·灌夫传》:“及窦婴失势,亦欲倚夫引绳排根生平慕之后弃者.”意思:指勾结起来排斥异己.。

6. 大开头的四字词语越多越好

        大有可观 大有可为 大有起色大有人在 大有文章 大有作为大雨滂沱 大雨倾盆 大雨如注大禹治水 大展宏图 大展经纶大动干戈 大动肝火大动公惯 大度包容 大恩大德大而化之 大而无当 大发慈悲大发雷霆 大发谬论 大发议论大法小廉 大方之家 大放悲声大放厥词 大放厥辞 大风大浪大腹便便 大工告成 大公无私大功毕成 大功告成 大海捞针大含细入 大寒索裘 大喊大叫大旱望云 大旱望云霓 大旱云霓大街小巷 大节不夺 大经大法大惊失色 大惊小怪 大开大合大开方便之门 大开眼界 大块朵颐大块文章 大快人心 大浪淘沙大事不糊涂 大事铺张 大事去矣大势所趋 大势已去 大是大非大手大脚 大书特书 大树底下好乘凉大张其词 大张旗鼓 大张声势大张挞伐 大杖则走 大政方针大直若诎 大直若屈 大智大勇大智如愚 大智若愚 大中至正大做文章大辂椎轮 大路椎轮 大马金刀大梦初醒 大梦方醒 大名鼎鼎大名难居 大明法度 大谬不然大缪不然 大模大样 大莫与京大谋不谋 大难不死 大难临头大逆不道 大逆无道 大璞不完大起大落 大气磅礴 大器晚成大千世界 大巧若拙 大请大受大权独揽 大权旁落 大权在握大人虎变 大人先生 大仁大义大杀风景 大煞风景 大煞风趣大声疾呼 大失人望 大失所望大好河山 大红大绿 大红大紫大呼小喝 大呼小叫 大获全胜大惑不解 大吉大利 大计小用大家风范 大家闺秀 大渐弥留大江东去 大江南北 大匠运斤大败亏轮 大败亏输 大本大宗大笔如椽 大辩不言 大辩若讷大步流星 大才榱盘 大才榱盘大才盘盘 大材小用大车以载 大彻大悟 大澈大悟大吃一惊 大处落墨 大处着墨大处着眼 大吹大打 大吹大擂大吹法螺 大醇小疵 大慈大悲大错特错 大打出手 大大咧咧大大落落 大胆包身 大刀阔斧大得人心 大敌当前 大地春回。

       好了,今天关于“下陵上替是什么意思”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讲解对“下陵上替是什么意思”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