淝水之战成语典故有哪些_淝水之战成语典故有哪些故事

       现在,请允许我来为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淝水之战成语典故有哪些的相关知识,希望我的回答可以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关于淝水之战成语典故有哪些的讨论,我们开始吧。

1.从淝水之战引申出的成语

2.淝水之战三个典故

3.淝水之战成语典故

4.淝水之战中风声鹤唳的典故是怎么来的?

5.淝水之战的成语故事

6.成语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与哪一场战役有关

淝水之战成语典故有哪些_淝水之战成语典故有哪些故事

从淝水之战引申出的成语

       从淝水之战引申出的成语

       淝水一战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的著名事件,对当时的格局影响很大。可以说,这一仗导致了全国的统一和前秦的覆灭,而这一仗的成语也很多,其中比较著名的就是“战战兢兢,神经兮兮”。

       有所有草和树的漫画

       “战战兢兢,神经兮兮”来自《晋书》。东晋时期,前秦强盛,统一北方。整个中国大地只剩下了东晋,而东晋的实力在军力上远远弱于前秦,所以直接对抗的胜算不大。于是前秦王苻坚亲率80多万大军进攻东晋,而东晋的政府军士兵只有不到10万。双方实力的巨大差距使得苻坚根本不重视东晋,可以说全国统一指日可待。

       可谁知,前秦的军队还没到达战场,先头部队就被东晋的士兵打败了。要知道,前秦先锋有25万,却被东晋打败了,然后苻坚就乱套了。弟弟傅荣去查看敌情时,发现整个晋军士气高昂,到处都是。就连山上的植被都好像是东晋的士兵,数量感觉远不止八万。后来在淝水决战时,前秦将士士气地下,一举击溃,伤亡惨重。付建仓皇而逃。逃跑途中被压死的士兵不计其数,苻坚也慌了神。甚至当他听到风声和鸟鸣的时候,他都觉得自己在追兵。后人根据这个故事创造了这样一个习语来描述人们的恐慌和困惑。

       揭示排水之战如何以少胜多。

       自古以来,将军最大的荣耀就是能够打一场以少胜多的精彩战役。但是,这样的战斗很少见。毕竟在硬实力大大落后的情况下,很难以少部分兵力战胜远比自己多的敌人。即使是这种战斗,你做好了所有的准备也不可能赢,但是要看老天帮不帮你,对手又没有脑残。

       在水之战中,以少胜多。

       上面已经说了,以少胜多不容易,那为什么能以少胜多,取得如此酣畅淋漓的胜利呢?要知道,当时的前秦有八十多万军士,而东晋只有八万士兵。这是多么大的不同啊。如果前秦一窝蜂,几乎不可能输。但前秦还是输了,一战失去了国都,瞬间分崩离析。那为什么呢?首先,值得肯定的是,东晋的主战派足够坚决。虽然小夜曲,当时多为精锐,作战能力强,指挥出色,准确抓住前秦的软肋,果断出击。而且南方人水性更好,更适应水战,有天然屏障,更容易发挥战斗力。但是,真正决定战局的,还是前秦自己的失误。

       第一,前秦统一北方才几年。虽然表面上统一了,但是经过多年的争斗,国家物资储备不足,内部统治不稳。这个时候,我们不要忙着打架。如果能让百姓休整一二十年再进攻东晋,东晋的战术再好也很难取胜。再来苻坚,用人不当,战略部署不当,长途战线过长,粮草运输麻烦,容易被伏击。虽然总兵力远超东晋,但真正能和东晋打成一片的人其实并不多,即使略多有限,也不足以形成碾压。

       谁是在水上战败的君主?

       在东晋时期,几乎所有的t

       他是苻坚的侄子,苻坚是前秦开国君主,氐族人。年轻的时候,他看起来与众不同,非常聪明。到他十岁左右的时候,他的言行举止已经和成年人没什么区别了。有一次一个算命的在路上看到他,跟他说你会非富即贵。傅坚聪明好学,所以小小年纪就成了当时的响当当的人物。公元355年,苻坚病死,其子傅盛继位。傅盛是一个非常残忍的人,前秦对他非常不满。有些人想让傅坚造反。后来傅盛得到消息,想攻击傅坚,却被一个丫环向傅坚告密,于是傅坚先动了手,杀了傅盛。

       苻坚上台后,积极选拔人才,进行改革,让百姓休养生息。而且苻坚重用汉人,整顿吏治,加强法治,所以整个前秦国力大增。于是苻坚开始了讨伐北方诸国的道路。他先后吞并了颜倩、戴国等北方国家,几乎统一了整个北方。但后来攻打南方东晋时,遭到东晋的强烈抵抗。淝水一战几乎毁灭了整个前秦,于是当时投降的鲜卑、羌族等部落纷纷跳出来反抗前秦,苻坚只好被困长安。后来,苻坚离开长安,逃到五将军山,在那里遇到姚苌,被杀害。

淝水之战三个典故

       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最终以金军的全面胜利而告终。同时,除了战役本身被历史记载外,这些典故和成语也流传了下来。

       如果骑兵把鞭子扔进河里

       当苻坚决定南侵东晋时,遭到朝中大臣的训诫,指出东晋是汉人建立的,是中国人民支持的。而且还有长江天险,不好攻,但苻坚不屑一顾地回应:“我有百万大军。只要我一声令下,所有的士兵都会把鞭子扔进长江,这足以截断河道。长江天险还有什么好怕的?”后人用“甩鞭断流”来形容军队阵容的鼎盛时期,或者说是强大机构中人才辈出。

       出处:“以我无数次的行程,在河底扔一条鞭子,就能截断它的流向。”出价《晋书卷一一四苻坚载记下》。

       每一丛灌木和每一棵树似乎都是敌人——处于极度恐慌状态

       前秦先头部队在罗箭附近遭到金军袭击,大败而溃,不仅打击了秦军的士气,也动摇了一向骄傲的苻坚的信心。得知金军正向寿阳推进,他和傅荣登上寿阳城头观察金军动向。他看到对岸的金兵,排得整整齐齐,有战船,觉得金兵训练有素。再看北边的八公山,山上覆盖着无数的植被,北风一吹,植被抖动,就像无数的士兵在运动。他们立刻惊讶地对傅荣说:“金兵是多么强大的对手啊,你怎么能说他们是弱小的旅行者呢?”后来人们用“一草一木都是兵”来形容人的神经质和多疑。

       来源:Text《晋书卷一一四苻坚载记下》:“坚与力相融,而观王师,则兵有秩序,兵有精锐。看北方八公山上的植被,都是人形的。顾说,‘这是敌人!“什么更少,”我害怕。"

       风声鹤唳

       前建的军队在淝水一战大败,傅荣战死;苻坚中箭,带领剩下的士兵拼命逃回北方。他们听到风吹过的声音和飞鹤的鸣叫,都以为金兵还在后面追赶,于是日夜逃亡,饥寒交迫。结果,当他们回到北方时,一千万军队中有七八万已经损失了。后人用“战战兢兢”一词来形容人的内心受到刺激后变得脆弱,经不起任何风吹草动,也可以形容朝不保夕。

       来源:《晋书卷七十九谢安传》。

       折牙齿

       淝水之战,晋军收复寿阳,谢玄派飞马到建康。当时谢安正在家里和客人下棋。看了谢石发来的好消息后,他静静地把好消息放在一边,像往常一样下棋。得知是前方送来的战报,客人忍不住问谢安:“战况如何?”谢安慢吞吞地说:“孩子最后打败了秦人。”客人们听了这话,高兴得都不想再下棋了。他们想很快告诉别人这个好消息,所以他们说再见就离开了。谢安送走客人,回到镇上。他的激动再也无法忍受了。当他跨过门槛时,他绊了一跤,弄断了木屐的牙齿。这就是著名典故“折齿”的由来。

       来源:《晋书卷七十九谢安传》。

       卷土重来

       383年8月,苻坚亲率87万大军从长安出发。消息传到建康,金孝武帝和北京的文武百官一片恐慌。金朝军民都不愿意让江南落入前秦之手,大家都在期待丞相谢安的决定。谢安,陈郡杨霞人,出身士绅,常在会稽游山玩水,吟诗谈文。他在当时的文人中很有名气,大家都认为他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但他宁愿隐居东山也不愿

淝水之战成语典故

       折叠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即把风声鸟叫声也当成了敌人追赶的异常声响,一草一木也看成了敌人的军队,足见战败逃亡时惊吓恐惧到了什么程度!

       此语出自《晋书·苻坚载记》。东晋时,前秦一直想吞并晋王朝,秦王苻坚亲自率领八十万大军,去攻打晋国。晋国派大将谢石、谢玄领八万兵马迎战。苻坚当然很傲慢,根本没把力量悬殊的晋军看在眼里。

       可是,谁料到先头部队的前锋同晋军首战便被打败,苻坚慌了手脚。他和弟弟苻融趁夜去前线视察,他看到晋军阵容严整,士气高昂,连晋军驻扎的八公山上的草木,也影影绰绰像是满山遍野的士兵呢!接着,在淝水决战,秦军被彻底击溃,损失惨重,秦王苻坚自己受伤,弟弟苻融也阵亡了。苻坚仓皇而逃,他听到风声鸟声也以为是敌人追兵又到了。后人根据这段史实,造出了"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成语。

       折叠投鞭断流

       东晋时,前秦苻坚统一北方后,与南方东晋王朝南北对峙,分庭抗礼。苻坚欲率百万步骑兵南下,一举灭除东晋。苻坚集群臣商议,众大臣多不苟同。太子左卫偕大臣石越曰:"依星象之见,今年不宜南下。况东晋有长江天险为阻,其君又深获民望。故不可轻举妄动,盲目轻进。不如固守国力,修整军备,俟其内变,乘机攻伐。"苻坚不以为然,反大言不惭曰: "星象之事,未可尽信。至于长江,春秋时吴王夫差与三国时吴主孙皓,皆拥长江之险,终不免于亡。朕今有近百万大军,兵多将广,人多势众,投鞭于江,足断其流。岂惧天险?"遂罔顾谏言,立意伐晋,亲率大军,兵临淝水,自西而东,列队甚长。东晋遣大将谢玄、谢石领八万精兵抗敌。苻坚轻之,恃兵多急攻,然遭晋军顽抗,淝水一战,竟为东晋所败,自此一蹶不振。

       原指将所有马鞭投入江中,便可截断水流。后喻人马众多,兵力强大,常用词语。

       折叠东山再起

       公元383年八月,苻坚亲自带领八十七万大军从长安出发。向南的大路上,烟尘滚滚,步兵、骑兵,再加上车辆、马匹、辎重,队伍浩浩荡荡,差不多拉了千把里长。过了一个月,苻坚主力到达项城(在今河南沈丘南),益州的水军也沿江顺流东下,黄河北边来的人马也到了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从东到西一万多里长的战线上,前秦水陆两路进军,向江南逼近。这个消息传到建康,晋孝武帝和京城的文武官员都着了慌。晋朝军民都不愿让江南陷落在前秦手里,大家都盼望宰相谢安拿主意。谢安是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出身士族,年轻的时候,跟王羲之是好朋友,经常在会稽东山游览山水,吟诗谈文。他在当时的士大夫阶层中名望很大,大家都认为他是个挺有才干的人。但是他宁愿隐居在东山,不愿做官。有人推举他做官,他上任一个多月,就不想干了。当时在士大夫中间流传着一句话:"谢安不出来做官,叫百姓怎么办?"到了四十多岁的时候,他才重新出来做官。因为谢安长期隐居在东山,所以后来把他重新出来做官这样的事称为"东山再起"。

淝水之战中风声鹤唳的典故是怎么来的?

       秦兵逼肥水而陈,晋兵不得渡。谢玄遣使谓阳平公融曰:“君悬军深入,而置陈逼水,此乃持久之计,非欲速战者也。若移陈少却,使晋兵得渡,以决胜负,不亦善乎!”秦诸将皆曰:“我众彼寡,不如遏之,使不得上,可以万全。”坚曰:“但引兵少却,使之半渡,我以铁骑蹙而杀之,蔑不胜矣!”融亦以为然,遂麾兵使却。秦兵遂退,不可复止。谢玄、谢琰、桓伊等引兵渡水击之。融驰骑略陈,欲以帅退者,马倒,为晋兵所杀,秦兵遂溃。玄等乘胜追击,至于青冈;秦兵大败,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什七、八。初,秦兵少却,朱序在陈后呼曰:“秦兵败矣!”众遂大奔。序因与张天锡、徐元喜皆来奔。获秦王坚所乘云母车。复取寿阳,执其淮南太守郭褒。 前秦的军队紧逼淝水而布阵,东晋的军队无法渡过。谢玄派使者对阳平公苻融说:“您孤军深入,然而却紧逼淝水部署军阵,这是长久相持的策略,不是想迅速交战的办法。如果能移动兵阵稍微后撤,让晋朝的军队得以渡河,以决胜负,不也是很好的事情吗!”前秦众将领都说:“我众敌寡,不如遏制他们,使他们不能上岸,这样可以万无一失。”苻坚说:“只带领兵众稍微后撤一点,让他们渡河渡到一半,我们再出动铁甲骑兵奋起攻杀,没有不胜的道理!”苻融也认为可以,于是就挥舞战旗,指挥兵众后退。前秦的军队一退就不可收拾。谢玄、谢琰、桓伊等率领军队渡过河攻击他们。苻融驰马巡视军阵,

        想来率领退逃的兵众,结果战马倒地,苻融被东晋的士兵杀掉,前秦的军队于是就崩溃了。谢玄等乘胜追击,一直追到青冈,前秦的军队大败,自相践踏而死的人,遮蔽山野堵塞山川。逃跑的人听到刮风的声音和鹤的鸣叫声,都以为是东晋的军队将要来到,昼夜不敢停歇,慌不择路,风餐露宿,冻饿交加,死亡的人十有七八。当初,前秦的军队稍微后撤时,朱序在军阵后面高声呼喊:“秦军失败了!”兵众们听到后就狂奔乱逃。朱序乘机与张天锡、徐元喜都来投奔东晋。缴获了前秦王苻坚所乘坐的装饰着云母的车乘。又攻取了寿阳,抓获了前秦的淮南太守郭褒。

        谢安得驿书,知秦兵已败,时方与客围棋,摄书置床上,了无喜色,围棋如故。客问之,徐答曰:“小儿辈遂已破贼。”既罢,还内,过户限,不觉屐齿之折。

        谢安接到了驿站传递的书信,知道前秦的军队已经失败,当时他正与客人玩围棋,拿着信放到了床上,毫无高兴的样子,继续下棋。客人问他是什么事,他慢条斯理地回答说:“小孩子们已经最终攻破了寇贼。”下完棋以后,他返回屋里,过门槛时,高兴得竟然连屐齿被折断都没有发觉。

淝水之战的成语故事

       淝水之战中“风声鹤唳”的典故是怎么来的?

       西晋末年,中国历史进入了割据局面,淝水之战就是东晋与前秦之间的一次战争。战争后我国南北朝开始了长期的割据分裂。

       西晋末年,统治者腐败无能,社会动荡不安,我国进入了分裂割据的南北朝时期。公元317年,晋琅琊王司马睿在建康(今江苏南京)称帝,建立东晋。东晋领土包括汉水、淮河以南的大部分地区。北方各少数民族也纷纷建立起政权。

       氐族人建立起了前秦国。前秦先后灭前燕、代、前梁等割据势力,逐渐统一了黄河流域。公元373年,前秦大军又攻取了东晋的梁(今陕西汉中)、益(今四川成都)二州,势力逐渐扩大到长江和汉水上游。因此,前秦皇帝苻坚想要一举扫平在南方偏安一隅的东晋,统一南北。

       公元383年8月,苻坚亲自率领60万步兵、27万骑兵、3万羽林郎南下。同时,他又派梓潼太守裴元略率领7万水军从巴蜀顺流而下,直逼建康。

       面对强敌压境东晋统治者赞同主战派丞相谢安的主张,决定奋起抵抗。谢安以谢石为征讨大都督、谢玄为先锋,带领8万实力较强的“北府兵”沿淮河而上,迎击前秦军。

       另外,他又命胡彬率5千水军增援寿阳(今安徽寿县),又让桓冲担任江州刺史,率10万大军控制长江中游地区。10月18日,苻坚的弟弟苻融率领先头部队攻取寿阳,俘虏驻守寿阳守将徐元喜。同时,前秦军慕容垂率部攻取了郧城(今湖北郧县)。胡彬只得退守硖石(今安徽凤台西南),等待后续大军。

       苻融又率兵攻打硖石,很快攻占洛涧(在今安徽淮南东),截断胡彬退路。胡彬被围困硖石,粮草不济,硖石告急。胡彬写的求救信也落入前秦军之手。苻坚大军留守项城,亲自率领8千骑兵赶赴寿阳。

       苻坚到达寿阳,派原驻守襄阳的东晋将领朱序赴晋营劝降。朱序到达晋营后,不仅没有劝降,反而将前秦军的具体情况告知了谢石。谢石原认为前秦军兵力雄厚,准备坚守不出,等待敌军疲惫后伺机反攻。得知前秦军实情,他转守为攻,决定主动迎击。

       11月,谢玄派刘牢之带领5千精兵偷袭洛涧,拉开了淝水之战的序幕。前秦将领梁成率军列阵迎击。刘牢之派一部分军队迂回前秦军后方,并亲自率军强渡洛水攻入前秦军阵营,大败前秦军。前秦军主将梁成、梁云战败被杀。

       谢石率军水陆并进,抵达淝水(今淝河,在安徽寿县南)东岸的八公山安营扎寨,与寿阳的前秦军对峙。前秦军紧邻淝西岸列阵,晋军无法渡河。谢玄派人用激将法使前秦军后撤。此时,前秦大军士气低落,后撤失去控制中阵脚大乱。谢玄率领8千多骑兵,抢渡淝水猛攻前秦军。朱序趁机在阵后大喊:“秦军败了!秦军败了!”前秦士兵信以为真争相而逃。

       苻融想控制局面,不想在乱军中被杀。前秦军前锋失去主帅彻底崩溃,后续部队也随之溃散。晋军乘胜追击,前秦军溃逃中人马相踏死的尸体满山遍野。苻坚也负伤独自逃回烙阳。

       谢玄用激将法让前秦军后撤,为什么前秦军主将苻融会同意?

       由于前秦军紧逼淝水的西岸列队布阵,晋军没有办法渡河,只好隔河对峙。谢玄就派人去前秦军营见苻融,实施激将法。使者对他说:“将军孤军深入,又逼近河水列阵,这是准备长久对峙下去,并不是准备速战速决。

       如果将把军队稍稍后撤,让晋军渡河来一决生死,这不是更好吗?”前秦军诸多将领都表示反对,但苻坚却主张将计就计,让士兵稍稍后退,等到晋军渡河到一半的时候,再派骑兵冲杀,这样就能很快取得全线胜利了。苻融也赞同了苻坚的主张,于是同意谢玄的要求,指挥军队后退。

       淝水之战中“风声鹤唳”的典故是怎么来的?

       苻坚答应谢安的请求同意后撤,可是他没有想到秦军只是临时拼凑起来的部队,指挥不协调。一得到后退的命令,后方军队以为前方战败,慌忙后退。谢玄看到敌人自乱阵脚,亲自率军快速渡河杀敌。秦军在溃退的途中,丢盔弃甲,乱成一团,人马践踏死伤无数。

       那些侥幸逃走的秦军一路不敢停歇,听到呼呼的风声和鹤的鸣叫声都认为是晋军又追上来了,于是昼夜不停拼命奔逃。这就是“风声鹤唳”的由来.

       淝水之战是一次着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战斗中前秦军百万大军或被歼灭或逃散,只有慕容垂所率3万人马没有任何损失。这一站,苻坚统一中原的希望彻底覆灭。不仅如此,北方暂时出现统一局面也随之消失。

       在北方出现了更多的地方民族政权,鲜卑族的慕容垂和羌族的姚苌等崛起,各自建立了国家。两年后,姚苌俘杀苻坚,前秦灭亡。东晋王朝虽然不能通过这一战统一中国,却也有效地遏制了北方政权的南侵,使得南方政治经济的发展有了相对稳定的局面。

成语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与哪一场战役有关

        淝水之战的成语故事

淝水之战的成语故事 1

        典故出自《晋书·谢玄传》:东晋时,秦主苻坚率领大军,号称百万,列阵肥水,要与东晋决战。晋将谢玄等以精锐八千涉水进击,秦兵大败。“〔苻〕坚众奔溃,自相蹈藉投水死者不可胜计,肥水为之不流。余众弃甲宵遁。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帅已至,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十七八。”

       

        公元383年,前秦皇帝苻坚组织百万大军,南下攻打东晋。

        东晋谢玄劝前秦后退,让出决战地带。苻坚不知是计,反倒想趁晋军渡河之际率兵冲杀,于是不顾众将反对,一口答应下来。没料到前秦军队刚一后退,阵脚全乱。士兵以为已经战败,就慌忙向后溃逃。东晋见机迅速渡河杀敌。前秦军队丢盔卸甲,一片混乱。侥幸逃脱追击的士兵,一路上听到呼呼的风声和鹤的鸣叫声,都以为晋军又追来了,于是不顾白天黑夜,拼命地奔逃。

淝水之战的成语故事 2

        典出《晋书》卷七十九〈谢安列传〉。苻坚率军百万,在肥水驻扎,京城震惊恐慌。于是任命谢安为征讨大都督。谢玄进房间问他计策,谢安神色平和,毫不慌张,回答说:“我心里已经有谋划了。”接着就没声音了。谢玄不敢再说,就让张玄再去请教。谢安于是就下令坐车外出去了山间别墅,召集亲朋好友,以别墅为注和张玄下围棋。谢安平时棋艺不如张玄,这天张玄心中害怕,就和他下了个棋逢敌手,还不能取胜。谢安于是就外出游玩,到了夜里才回来,指挥授意各个将领,各自担当职责。

        谢玄在前线打败苻坚后,有驿站传送的战报送达,谢安正在和客人下围棋,看完信,就拿了放在床上,毫无欣喜之色,像刚才一样继续下棋。客人问他,他缓缓地回答说:“小子们打败了敌人。”下完以后,回到房间,心里太过高兴,过门槛的时候把木屐齿都弄折了都不知道,他故作镇静到了这样的程度。后来,“围棋赌墅”这一典故,用来形容人从容镇定,举重若轻。

淝水之战的成语故事 3

        原指将所有马鞭投入江中,便可截断水流。后喻人马众多,兵力强大。东晋时,前秦苻坚统一北方,与南方东晋王朝南北对峙。苻坚欲率百万步骑兵南下,一举灭除东晋。苻坚集群臣商议,众大臣多不苟同。太子左卫偕大臣石越曰:“依星象之见,今年不宜南下。

        况东晋有长江天险为阻,其君又深获民望。故不可轻举妄动,盲目轻进。不如固守国力,修整军备,俟其内变,乘机攻伐。”苻坚不以为然,反曰:“星象之事,未可尽信。至于长江,春秋时吴王夫差与三国时吴主孙皓,皆拥长江之险,终不免于亡。

        朕今有近百万大军,兵多将广,人多势众,投鞭于江,足断其流。岂惧天险?”。遂罔顾谏言,立意伐晋,亲率大军,兵临淝水,自西而东,列队甚长。东晋遣大将谢玄、谢石领八万精兵抗敌。苻坚轻之,恃兵多急攻,然遭晋军顽抗,淝水一战,竟为东晋所败,自此一蹶不振。

淝水之战的成语故事 4

        中国历史改朝换代,新旧更替,战争在所难免。所以就有一些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淝水之战,发生于公元383年,是东晋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侵略吞并的一系列战役中的决定性战役,于淝水交战,最终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前秦军。而这场经典战役之中,也不乏一些著名的典故。

        1、投鞭断流

        典故:据北魏.崔鸿《前秦录》载,东晋孝武帝太元年间,前秦苻坚统一北方后,决心调集百万大军,乘势一举消灭东晋,统一全中国。苻坚召集群臣商议,但大臣们多不赞成,其中有一位名叫石越的下属劝阻说:「从星象来看,今年不适合南进。何况晋据著长江的险固,其君王又深获人民拥戴。我们不如暂时固守国力,生产整军,等晋内部松动,再伺机攻伐。」苻坚很不以为然地说:「星象之事,不尽可信。至于长江,春秋时的吴王夫差和三国时的吴主孙皓,他们都据有长江天险,最后仍不免灭亡。现在朕有近百万大军,光是把马鞭投进长江,就足以截断江流,还怕甚么天险?」苻坚不顾大臣们反对,执意出兵伐晋,亲自率领八十万大军,逼临淝水,准备攻打东晋。东晋派大将谢玄、谢石带领八万精兵抗敌。苻坚轻敌,想凭藉优势快攻,却遭到晋军顽强抵抗,并在「淝水」被晋军打败,前秦从此一蹶不振。后来「投鞭断流」这句成语,就从原文中「吾之众投鞭於江,足断其流」演变而出,用来比喻军旅众多,兵力强大。

        2、草木皆兵

        典故:“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是个成语,八字连同可以,只用后四字也行,是形容人在十分惊恐之时,稍微有些风吹草动,便紧张害怕得要命,常形容失败者的恐惧心理。要注意成语中的“唳”字,不同于眼泪的“泪”,粤语两字读音相同,普通话“唳”不读“泪”,而读“立”了。此字可解作鸟儿鸣叫之声,“鹤唳”当然本指仙鹤鸣叫,但泛指鸟儿鸣啼。“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即把风声鸟叫声也当成了敌人追赶的异常声响,一草一木也看成了敌人的军队,足见战败逃亡时惊吓恐惧到了什么程度!此语出自《晋书·苻坚载记》。东晋时,强秦一直想吞并晋王朝,秦王苻坚亲自率领八十万大军,去攻打晋国。晋国派大将谢石、谢玄领八万兵马迎战。苻坚当然很傲慢,根本没把力量悬殊的晋军看在眼里。可是,谁料到先头部队的前锋同晋军首战便被打败,苻坚慌了手脚。他和弟弟苻融趁夜去前线视察,他看到晋军阵容严整,士气高昂,连晋军驻扎的八公山上的草木,也影影绰绰像是满山遍野的士兵呢!接着,在淝水决战,秦军被彻底击溃,损失惨重,秦王苻坚自己受伤,弟弟苻融也阵亡了。苻坚仓皇而逃,他听到风声鸟声也以为是敌人追兵又到了。后人根据这段史实,造出了“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成语。东晋时代,秦王苻坚控制了北部中国。公元383年,苻坚率领步兵、骑兵90万,攻打江南的晋朝。晋军大将谢石、谢玄领兵8万前去抵抗。苻坚得知晋军兵力不足,就想以多胜少,抓住机会,迅速出击。谁料,苻坚的先锋部队25万在寿春一带被晋军出奇击败,损失惨重,大将被杀,

        士兵死伤万余。秦军的锐气大挫,军心动摇,士兵惊恐万状,纷纷逃跑。此时,苻坚在寿春城上望见晋军队伍严整,士气高昂,再北望八公山,只见山上一草一木都像晋军的士兵一样。苻坚回过头对弟弟说:“这是多么强大的敌人啊!怎么能说晋军兵力不足呢?”他后悔自己过于轻敌了。出师不利给苻坚心头蒙上了不祥的阴影,他令部队靠淝水北岸布阵,企图凭借地理优势扭转战局。这时晋军将领谢玄提出要求,要秦军稍往后退,让出一点地方,以便渡河作战。苻坚暗笑晋军将领不懂作战常识,想利用晋军忙于渡河难于作战之机,给它来个突然袭击,于是欣然接受了晋军的请求。谁知,后退的军令一下,秦军如潮水一般溃不成军,而晋军则趁势渡河追击,把秦军杀得丢盔弃甲,尸横遍地。苻坚中箭而逃。故事出自《晋书·苻坚·载记》。成语“草木皆兵”,形容神经过敏、疑神疑鬼的惊恐心理

        3、风声鹤唳

        典故:公元383年,前秦皇帝苻坚组织90万大军,南下攻打东晋。东晋王朝派谢石为大将,谢玄为先锋,带领8万精兵迎战。苻坚认为自己兵多将广,有足够的把握战胜晋军。他把兵力集结在寿阳(今安徽寿县)东的淝水边,等后续大军到齐,再向晋军发动进攻。为了以少胜多,谢玄施出计谋,派使者到秦营,向秦军的前锋建议道:“贵军在淝水边安营扎寨,显然是为了持久作战,而不是速战速决。如果贵军稍向后退,让我军渡过淝水决战,不是更好吗?”秦军内部讨论时,众将领都认为,坚守淝水,晋军不能过河。待后续大军抵达,即可彻底击溃晋军。因此不能接受晋军的建议。但是,苻坚求胜心切,不同意众将领的意见,说:“我军只要稍稍后退,等晋军一半过河,一半还在渡河时,用精锐的骑兵冲杀上去,我军肯定能大获全胜!”于是,秦军决定后退。苻坚没有料到,秦军是临时拼凑起来的,指挥不统一,一接到后退的命令,以为前方打了败仗,慌忙向后溃逃。谢玄见敌军渍退,指挥部下快速渡河杀敌。秦军在溃退途中,丢弃了兵器和盔甲,一片混乱,自相践踏而死的不计其数。那些侥幸逃脱晋军追击的士兵,一路上听到呼呼的.风声和鹤的鸣叫声,都以为晋军又追来了,于是不顾白天黑夜,拼命地奔逃。就这样,晋军取得了“淝水之战”的重大胜利。

        4、踉踉跄跄

        典故:淝水之战晋军收复寿阳,谢石和谢玄派飞马往建康报捷。当时谢安正跟客人在家下棋。他看完了谢石送来的捷报,不露声色,随手把捷报放在旁边,照样下棋。客人知道是前方送来的战报,忍不住问谢安:“战况怎样?”谢安慢吞吞地说:“孩子们到底把秦人打败了。”客人听了,高兴得不想再下棋,想赶快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别人,就告别走了。谢安送走客人,回到内宅去,他的兴奋心情再也按捺不住,跨过门槛的时候,踉踉跄跄的,把脚上的木屐的齿也碰断了。这是著名的典故“折屐齿”的来历。

        淝水之战是发生在东晋时期。淝水之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战争,发生在公元383年(东晋太元八年)8月至12月。这场战争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并给后人留下有意义的历史掌故和历史遗迹。如“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授鞭断流”等成语,一直脍炙人口。

淝水之战的成语故事 5

        此语出自《晋书·苻坚载记》。东晋时,强秦一直想吞并晋王朝,秦王苻坚亲自率领八十万大军,去攻打晋国。晋国派大将谢石、谢玄领八万兵马迎战。苻坚当然很傲慢,根本没把力量悬殊的晋军看在眼里,可是,谁料到先头部队的前锋同晋军首战便被打败。

        苻坚得知洛涧兵败,晋兵正向寿阳而来,大惊失色,马上和苻融登上寿阳城头,亲自观察淝水对岸晋军动静。当时正是隆冬时节,又是阴天,远远望去,淝水上空灰蒙蒙的一片。苻坚在城楼上一眼望去,只见对岸晋军一座座的营帐排列得整整齐齐,手持刀枪的晋兵来往巡逻,阵容严整威武。再往远处看,对面八公山上,隐隐约约不知道有多少晋兵。其实,八公山上并没有晋兵,不过是苻坚心虚眼花,把八公山上的草木都看作是晋兵了。随着一阵西北风呼啸而过,山上晃动的草木,就像无数士兵在运动。苻坚顿时面如土色,惊恐地回过头来对苻融说:“晋兵是一支劲敌,怎么能说它是弱兵呢?”!他后悔自己过于轻敌了。

;

淝水之战简介和出自的成语

       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又称肥水之战,发生于公元383年,当时中国北方的前秦欲灭南方的东晋,并于淝水(今安徽省寿县的东南方)交战,最终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前秦军.

       战役概述

       淝水之战发生在淝水之上,八公山之下.安徽寿县古城.淝水又

       [淝水之战到北伐时期的南北形势图]

       淝水之战到北伐时期的南北形势图

       作肥水,源出肥西、寿县之间的将军岭.东晋时,谢石、谢玄败苻坚于淝水.前秦和东晋的淝水之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 留有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等成语.

       右图为淝水之战到北伐时期的南北形势图,图中黑线为淝水之战之前双方实际控制区域分界线,红线为北伐胜利到谢安去世时期的双方实际控制区域分界线.

       战役背景

       原文 选自《资治通鉴》第一百零五卷

       秦兵逼肥水而陈,晋兵不得渡.谢玄遣使谓阳平公融曰:“君悬军深入,而置陈逼水,此乃持久之计,非欲速战者也.若移陈少却,使晋兵得渡,以决胜负,不亦善乎!”秦诸将皆曰:“我众彼寡,不如遏之,使不得上,可以万全.”坚曰:“但引兵少却,使之半渡,我以铁骑蹙而杀之,蔑不胜矣!”融亦以为然,遂麾兵使却.秦兵遂退,不可复止.

       谢玄、谢琰、桓伊等引兵渡水击之.融驰骑略陈,欲以帅退者,马倒,为晋兵所杀,秦兵遂溃.玄等乘胜追击,至于青冈;秦兵大败,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什七、八.

       初,秦兵少却,朱序在陈后呼曰:“秦兵败矣!”众遂大奔.序因与张天锡、徐元喜皆来奔.获秦王坚所乘云母车.复取寿阳,执其淮南太守郭褒.

       译文

       前秦的军队紧逼淝水而布阵,东晋的军队无法渡过.谢玄派使者对阳平公苻融说:“您孤军深入,然而却紧逼淝水部署军阵,这是长久相持的策略,不是想迅速交战的办法.如果能移动兵阵稍微后撤,让晋朝的军队得以渡河,以决胜负,不也是很好的事情吗!”前秦众将领都说:“我众敌寡,不如遏制他们,使他们不能上岸,这样可以万无一失.”苻坚说:“只带领兵众稍微后撤一点,让他们

       [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

       渡河渡到一半,我们再出动铁甲骑兵奋起攻杀,没有不胜的道理!”苻融也认为可以,于是就挥舞战旗,指挥兵众后退.前秦的军队一退就不可收拾.

       谢玄、谢琰、桓伊等率领军队渡过河攻击他们.苻融驰马巡视军阵, 想来率领退逃的兵众,结果战马倒地,苻融被东晋的士兵杀掉,前秦的军队于是就崩溃了.谢玄等乘胜追击,一直追到青冈,前秦的军队大败,自相践踏而死的人,遮蔽山野堵塞山川.逃跑的人听到刮风的声音和鹤的鸣叫声,都以为是东晋的军队将要来到,昼夜不敢停歇,慌不择路,风餐露宿,冻饿交加,死亡的人十有七八.

       当初,前秦的军队稍微后撤时,朱序在军阵后面高声呼喊:“秦军失败了!”兵众们听到后就狂奔乱逃.朱序乘机与张天锡、徐元喜都来投奔东晋.缴获了前秦王苻坚所乘坐的装饰着云母的车乘.又攻取了寿阳,抓获了前秦的淮南太守郭褒.

       淝水之战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

       西晋末年的腐败政治,引发了社会大动乱,中国历史进入了分裂割据的南北朝时期.在南方,晋琅邪王司马睿于公元317年在建康(今江苏南京)称帝,建立东晋,占据了汉水、淮河以南大部分地区.在北方,各少数民族政权纷争迭起.由氐族人建立的前秦国先后灭掉前燕、代、前凉等割据国,统一了黄河流域.以后又于公元373年攻占了东晋的梁(今陕西汉中)、益(今四川成都)二州,将势力扩展到长江和汉水上游.前秦皇帝苻坚因此踌躇满志,欲图以“疾风之扫秋叶”之势,一举荡平偏安江南的东晋,统一南北.“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等成语典故都出自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发生在安徽寿县,古称寿州,寿阳.又作肥水,源出肥西、寿县之间的将军岭.同源而异归:向西北流者,经200里,出寿县而入淮河;向东南流者,注入巢湖.三国时,魏将张辽曾败孙权于淝水.东晋时,谢玄亦败苻坚于淝水.是有名的古战场.特别是东晋的淝水之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

       淝水之战,前秦军被歼和逃散的共有70多万.唯有鲜卑慕容垂部的3万人马尚完整无损.苻坚统一南北的希望彻底破灭,不仅如此,北方暂时统一的局面也随之解体,再次

       [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

       分裂成更多的地方民族政权,鲜卑族的慕容垂和羌族的姚苌等其他贵族重新崛起,各自建立了新的国家,苻坚本人也在两年后被姚苌俘杀,前秦随之灭亡.此战的胜利者东晋王朝虽无力恢复全中国的统治权,但却有效地遏制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南下侵扰,为江南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淝水之战也成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载入军事史,对后世兵家的战争观念和决战思想产生着久远影响.

       编辑本段战役过程

       公元383年8月,苻坚亲率步兵60万、骑兵27万、羽林郎(禁卫军)3万,共90万大军从长安南下,同时,苻坚又命梓潼太守裴元略率水师7万从巴蜀顺流东下,向建康进军.近百万行军队伍“前后千里,旗鼓相望.东西万里,水陆齐进.”苻坚骄狂地宣称:“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

       东晋王朝在强敌压境,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以丞相谢安为首的主战派决意奋起抵御.经谢安举荐,晋帝任命谢安之弟谢石为征讨大都督,谢安之侄谢玄为先锋,率领经过7年训练,有较强战斗力的“北府兵”(在北方的流亡移民当中选拔精壮者,加以严格训练培育出的一支军队,为东晋时期战力最强的主力军)8万沿淮河西上,迎击秦军主力.派胡彬率领水军5千增援战略要地寿阳(今安徽寿县).又任命桓冲为江州刺史,率10万晋军控制长江中游,阻止秦巴蜀军顺江东下.

       [淝水之战地图]

       淝水之战地图

       10月18日,苻坚之弟苻融率秦前锋部队攻占了寿阳(今寿县),俘虏晋军守将徐元喜.与此同时,秦军慕容垂部攻占了郧城(今湖北郧县).奉命率水军驰援寿阳的胡彬在半路上得知寿阳已被苻融攻破,便退守硖石(今安徽凤台西南),等待与谢石、谢玄的大军会合.苻融又率军攻打硖石.苻融部将梁成率兵5万进攻洛涧(在今安徽淮南东),截断淮河交通,阻断了胡彬的退路.胡彬困守硖石,粮草用尽,难以支撑,写信向谢石告急,但送信的晋兵被秦兵捉住,此信落在苻融手里.苻融立刻向苻坚报告了晋军兵少,粮草缺乏的情况,建议迅速起兵,以防晋军逃遁.苻坚得报,把大军留在项城,亲率8千骑兵疾趋寿阳.

       苻坚一到寿阳,立即派原东晋襄阳守将朱序到晋军大营去劝降.朱序到晋营后,不但没有劝降,反而向谢石提供了秦军的情况.他说:“秦军虽有百万之众,但还在进军中,如果兵力集中起来,晋军将难以抵御.现在情况不同,应趁秦军没能全部抵达的时机,迅速发动进攻,只要能击败其前锋部队,挫其锐气,就能击破秦百万大军.”谢石起初认为秦军兵强大,打算坚守不战,待敌疲惫再伺机反攻.听了朱序的话后,认为很有道理,便改变了作战方针,决定转守为攻,主动出击.

       11月,谢玄派谴勇将刘牢之率精兵5千奔袭洛涧,揭开了淝水大战的序幕.秦将梁成率部5万在洛涧边上列阵迎击.刘牢之分兵一部迂回到秦军阵后,断其归路;自己率兵强渡洛水,猛攻秦军.秦军惊慌失措,勉强抵挡一阵,就土崩瓦解,主将梁成和其弟梁云战死,官兵争先恐后渡过淮河逃命,1.5万余人丧生.洛涧大捷,极大鼓舞了晋军的士气.

       由于秦军紧逼淝水西岸布阵,晋军无法渡河,只能隔岸对峙.谢玄就派使者去见苻融,用激将法对他说:“君悬军深入,而置阵逼水,此乃持久之计,非欲速战者也.若移阵少却,使晋兵得渡,以决胜负,不亦善乎?”秦军诸将都表示反对,但苻坚认为可以将计就计,让军队稍向后退,待晋军半渡过河时,再以骑兵冲杀,这样就可以取得胜利.苻融对苻坚的计划也表

       [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

       示赞同,于是就答应了谢玄的要求,指挥秦军后撤.但秦兵士气低落,结果一后撤就失去控制,阵势大乱.谢玄率领8千多骑兵,趁势抢渡淝水,向秦军猛攻.朱序则在秦军阵后大叫:“秦兵败矣!秦兵败矣!”秦兵信以为真,于是转身竞相奔逃.苻融眼见大势不妙,急忙骑马前去阻止,以图稳住阵脚,不料战马被乱兵冲倒,被晋军追兵杀死.失去主将的秦兵越发混乱,彻底崩溃.前锋的溃败,引起后续部队的惊恐,也随之溃逃,行成连锁反应,结果全军溃逃,向北败退.秦军溃兵沿途不敢停留,听到风声鹤唳,都以为是晋军追来.晋军乘胜追击,一直到达寿阳附近的青冈.秦兵人马相踏而死的,满山遍野,充塞大河.苻坚本人也中箭负伤,逃回至洛阳时仅剩10余万.

       晋军收复寿阳,谢石和谢玄派飞马往建康报捷.当时谢安正跟客人在家下棋.他看完了谢石送来的捷报,不露声色,随手把捷报放在旁边,照样下棋.客人知道是前方送来的战报,忍不住问谢安:“战况怎样?”谢安慢吞吞地说:“孩子们到底把秦人打败了.”(“小儿辈已破贼!”)客人听了,高兴得不想再下棋,想赶快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别人,就告别走了.谢安送走客人,回到内宅去,他的兴奋心情再也按捺不住,跨过门槛的时候,踉踉跄跄的,把脚上的木屐的齿也碰断了.这是著名的典故“折屐齿”的来历.

       编辑本段战役典故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即把风声鸟叫声也当成了敌人追赶的异常声响,一草一木也看成了敌人的军队,足见战败逃亡时惊吓恐惧到了什么程度!

       此语出自《晋书·苻坚载记》.东晋时,强秦一直想吞并晋王朝,秦王苻坚亲自率领八十万大军,去攻打晋国.晋国派大将谢石、谢玄领八万兵马迎战.苻坚当然很傲慢,根本没把力量悬殊的晋军看在眼里.

       可是,谁料到先头部队的前锋同晋军首战便被打败,苻坚慌了手脚.他和弟弟苻融趁夜去前线视察,他看到晋军阵容严整,士气高昂,连晋军驻扎的八公山上的草木,也影影绰绰像是满山遍野的士兵呢!接着,在淝水决战,秦军被彻底击溃,损失惨重,秦王苻坚自己受伤,弟弟苻融也阵亡了.苻坚仓皇而逃,他听到风声鸟声也以为是敌人追兵又到了.后人根据这段史实,造出了“风声鹤

       [淝水之战的经过]

       淝水之战的经过

       唳,草木皆兵”成语.

       投鞭断流

       东晋时,前秦苻坚统一北方后,与南方东晋王朝南北对峙,分庭抗礼.苻坚欲率百万步骑兵南下,一举灭除东晋.苻坚集群臣商议,众大臣多不苟同.太子左卫偕大臣石越曰:“依星象之见,今年不宜南下.况东晋有长江天险为阻,其君又深获民望.故不可轻举妄动,盲目轻进.不如固守国力,修整军备,俟其内变,乘机攻伐. ”苻坚不以为然,反大言不惭曰: “星象之事,未可尽信.至于长江,春秋时吴王夫差与三国时吴主孙皓,皆拥长江之险,终不免于亡.朕今有近百万大军,兵多将广,人多势众,投鞭于江,足断其流.岂惧天险?”遂罔顾谏言,立意伐晋,亲率大军,兵临淝水,自西而东,列队甚长.东晋遣大将谢玄、谢石领八万精兵抗敌.苻坚轻之,恃兵多急攻,然遭晋军顽抗,淝水一战,竟为东晋所败,自此一蹶不振.

       原指将所有马鞭投入江中,便可截断水流.后喻人马众多,兵力强大,常用词语.

       东山再起

       公元383年八月,苻坚亲自带领八十七万大军从长安出发.向南的大路上,烟尘滚滚,步兵、骑兵,再加上车辆、马匹、辎重,队伍浩浩荡荡,差不多拉了千把里长.过了一个月,苻坚主力到达项城(在今河南沈丘南),益州的水军也沿江顺流东下,黄河北边来的人马也到了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从东到西一万多里长的战线上,前秦水陆两路进军,向江南逼近.这个消息传到建康,晋孝武帝和京城的文武官员都着了慌.晋朝军民都不愿让江南陷落在前秦手里,大家都盼望宰相谢安拿主意.谢安是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出身士族,年轻的时候,跟王羲之是好朋友,经常在会稽东山游览山水,吟诗谈文.他在当时的士大夫阶层中名望很大,大家都认为他是个挺有才干的人.但是他宁愿隐居在东山,不愿做官.有人推举他做官,他上任一个多月,就不想干了.当时在士大夫中间流传着一句话:“谢安不出来做官,叫百姓怎么办?”到了四十多岁的时候,他才重新出来做官.因为谢安长期隐居在东山,所以后来把他重新出来做官这样的事称为“东山再起”.

       编辑本段战役分析

       苻坚惨败淝水,原因众多.其中主要有:骄傲自大,主观武断,不听劝阻,一意孤行地轻率开战;内部不稳,意见不一,降将思乱,人心浮动;战线太长,分散兵力,舍长就短,缺乏协同;初战受挫,即失去信心;加上不知军情,随意后撤,自乱阵脚,给敌人提供可乘之机;对朱序等人的间谍活动没有察觉,让对手掌握己方情况,使己陷入被动地位.

       东晋军队的胜利,主要的因素归结起来,就是:临危不乱,从容

       [一意孤行的苻坚]

       一意孤行的苻坚

       应敌;君臣和睦,将士用命;主将有能,指挥若定;得敌情之实,知彼知己;士卒精练,北府兵以一当十;了解天时地利,发挥己军之长;初战破敌,挫其兵锋,励己士气;以智激敌,诱其自乱,然后乘隙掩杀;坚决实施战略追击,扩大战果.

       编辑本段战役意义

       淝水之战的结果,是使得东晋王朝的统治得到了稳定,有效地遏制了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侵扰,为江南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契机,这场战争对于前秦政权和苻坚本人来说,则是促使北方地区暂时统一局面的解体.慕容垂、姚苌等氏族贵族重新崛起,乘机肢解了前秦的统治,苻坚本人也很快遭到了身死国灭的悲惨下场.

       从长期看,淝水之战最重要的作用是使得流落到南方的汉族中原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并且直接影响到了此后隋唐等统一王朝的精神实质,可以说淝水之战保住了中华文化的核心部分并使之从所谓“五胡乱华”后得到喘息和重新崛起的机会.

       淝水之战之后,又经过参合陂之战,逐渐有了南北对峙的南北朝趋势.以后,南朝宋的刘裕于公元417年入长安,但是部队将领在关中发生内讧,得而复失.450年北魏的拓跋焘从黄河北岸一路穿插,推进到长江北岸,但是北人难以适应南方气候,将士染病甚多,不能久驻.南北通吃的侯景反复叛变,先叛北齐而后又投奔南梁,后又叛梁自立为主,也曾于公元548年陷建康,不久即为部下所杀,都去统一全国的目标甚远.直到公元589年才有继承北周的隋文帝杨坚的“天下大同”“区宇一家”.至此已去淝水之战206年.

       历史上统一不是以南北正统为基础,而是以国家政权的政治发展形势为基础.以在淝水之战后中国的统一趋势看,尽管晋朝在道义、民心上处于优势,但是依然没能实现统一,这是由于在晋朝的统治阶级整体上没有把实现国家统一作为基础政策.即使是朱序这样能征善战

       [谢安(320~385)]

       谢安(320~385)

       的将领也不是把北伐作为理想.朝廷任命他担任徐兖刺史,驻防彭城,但是他却要求退驻淮阴.显然是没有北伐的意愿,即使后来司马恬替代他担任徐兖刺史后,让他驻防洛阳,晋朝依然没有能继续实现北伐,司马恬在任职一年多后去世,朱序不久也从洛阳退驻到襄阳,晋朝除了后来由朱序、刘牢之在黄河北岸进行了很小规模的作战,攻打了翟钊外,没有对后燕和后秦进行真正意义的北伐,晋朝当时的统治阶级整体上只有少数人还把实现统一作为理想.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即把风声鸟叫 淝水之战的经过

       声也当成了敌人追赶的异常声响,一草一木也看成了敌人的军队,足见战败逃亡时惊吓恐惧到了什么程度!

       此语出自《晋书·苻坚载记》。东晋时,强秦一直想吞并晋王朝,秦王苻坚亲自率领八十万大军,去攻打晋国。晋国派大将谢石、谢玄领八万兵马迎战。苻坚当然很傲慢,根本没把力量悬殊的晋军看在眼里。 可是,谁料到先头部队的前锋同晋军首战便被打败,苻坚慌了手脚。他和弟弟苻融趁夜去前线视察,他看到晋军阵容严整,士气高昂,连晋军驻扎的八公山上的草木,也影影绰绰像是满山遍野的士兵呢!接着,在淝水决战,秦军被彻底击溃,损失惨重,秦王苻坚自己受伤,弟弟苻融也阵亡了。苻坚仓皇而逃,他听到风声鸟声也以为是敌人追兵又到了。后人根据这段史实,造出了“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成语

       投鞭断流:原指将所有马鞭投入江中,便可截断水流。后喻人马众多,兵力强大,常用词语。

        东晋时,前秦苻坚统一北方后,与南方东晋王朝南北对峙,分庭抗礼。苻坚欲率百万步骑兵南下,一举灭除东晋。苻坚集群臣商议,众大臣多不苟同。太子左卫偕大臣石越曰:“依星象之见,今年不宜南下。况东晋有长江天险为阻,其君又深获民望。故不可轻举妄动,盲目轻进。不如固守国力,修整军备,俟其内变,乘机攻伐。”苻坚不以为然,反大言不惭曰: “星象之事,未可尽信。至于长江,春秋时吴王夫差与三国时吴主孙皓,皆拥长江之险,终不免于亡。朕今有近百万大军,兵多将广,人多势众,投鞭于江,足断其流。岂惧天险?”遂罔顾谏言,立意伐晋,亲率大军,兵临淝水,自西而东,列队甚长。东晋遣大将谢玄、谢石领八万精兵抗敌。苻坚轻之,恃兵多急攻,然遭晋军顽抗,淝水一战,竟为东晋所败,自此一蹶不振。

       东山再起:

        公元383年八月,苻坚亲自带领八十七万大军从长安出发。向南 谢安(320~385)

       的大路上,烟尘滚滚,步兵、骑兵,再加上车辆、马匹、辎重,队伍浩浩荡荡,差不多拉了千把里长。过了一个月,苻坚主力到达项城(在今河南沈丘南),益州的水军也沿江顺流东下,黄河北边来的人马也到了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从东到西一万多里长的战线上,前秦水陆两路进军,向江南逼近。这个消息传到建康,晋孝武帝和京城的文武官员都着了慌。晋朝军民都不愿让江南陷落在前秦手里,大家都盼望宰相谢安拿主意。谢安是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出身士族,年轻的时候,跟王羲之是好朋友,经常在会稽东山游览山水,吟诗谈文。他在当时的士大夫阶层中名望很大,大家都认为他是个挺有才干的人。但是他宁愿隐居在东山,不愿做官。有人推举他做官,他上任一个多月,就不想干了。当时在士大夫中间流传着一句话:“谢安不出来做官,叫百姓怎么办?”到了四十多岁的时候,他才重新出来做官。因为谢安长期隐居在东山,所以后来把他重新出来做官这样的事称为“东山再起”。

       好了,今天关于“淝水之战成语典故有哪些”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介绍对“淝水之战成语典故有哪些”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