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魏救赵成语典故_围魏救赵成语典故50字
最近有些忙碌,今天终于有时间和大家聊一聊“围魏救赵成语典故”的话题。如果你对这个话题还比较陌生,那么这篇文章就是为你而写的,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其中的奥秘吧。
1.围魏救赵和指鹿为马的典故
2.围魏救赵的故事简短
3.成语故事围魏救赵
4.围魏救赵成语的解释
围魏救赵和指鹿为马的典故
围魏救赵的成语故事公元前353年,魏国国君魏惠王派大将庞涓带兵去攻打赵国,团团地围住了赵都邯郸。情况非常危急,赵国的国君赵成侯派使者到齐国去求援兵。齐国的国君威王很痛快,立刻拜田忌为大将,拜孙膑为军师,发兵去救赵国。 田忌打仗非常勇敢,但智谋不足,又是个急性子,奉命之后,便想立刻赶到邯郸去与魏兵厮杀,可孙膑不同意。
孙膑,是我国历史上很有名的军事学家孙子的后代子孙,也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有名的军事学家,田忌很佩服他。有这样一回事:田忌常喜欢与齐国宗室的公子们跑马比赛,押重金,赌输赢。可他赢的次数并不多。田忌去向孙膑请教,问怎样才能多赢。孙膑没回答,却去看了看田忌和公子们比赛时用的马。孙膑发现,马的脚力相差不大,但可分为上、中、下三种等级。于是孙膑便胸有成竹地对田忌说:"下次有跑马比赛时,您只管放大胆量下重金与他们赌输赢,我自有办法叫您获胜。"不久,又逢跑马比赛,田忌就去报名参赛,并押下千金。等到临场比赛时,孙膑向田忌面授机宜说:"第一场,您用您的下等马去同他们的上等马周旋;到第二场,您用您的上等马去对付他们的中等马;到末场时,您则用您的中等马去对付他们的下等马。"待三场赛完下来,田忌只输一场而赢了两场,结果以总分之多取胜,赢得了齐王的千金奖偿。 这时候,田忌想着赛马的故事又问孙膑为什么不同意赶赴邯郸去与魏军厮杀,孙膑说:"凡是要解开杂乱打结的绳索,一定要冷静地找出它的结头,然后慢慢去解,切不可心急地使劲去扯,或用拳头猛捶;还有,要排解开两个人相互的斗殴,万不可卷入去打,而要避开双方拳来脚往的地方,寻找机会用拳猛击其中一方空虚无备的腹位。待挨揍者双手捧着肚子跪下,原来对打的形势,便会有所改观,而斗殴的局面,也会顿然停止。现在魏国出兵攻打赵国,魏国的'精兵锐卒,一定倾巢开赴邯郸,只剩一些老弱残兵留守国内。咱们为何不利用这个机会,带兵直捣魏国都城大梁,占据他们的交通要道,袭击他们守备空虚的地方呢?那样,他们在外的大军,必然会放下赵国赶回相救。这样一来,我们岂不是一举解决了赵国的危急,同时还叫魏国尝尝我们的厉害吗?" 田忌认为孙膑的话很有道理,便带兵直捣魏国都城大梁。
齐国的大军刚到桂陵(今河南省长垣县西北),孙膑便叫田忌下令停了下来,孙膑说,当魏军从邯郸往回的时候,一定要经过桂陵。因此,应该在此设伏,布下阵势,到时好一举把魏军歼灭。田忌又依孙膑的计谋而行,很快地军队埋伏了下来。 齐兵要攻打大梁的军情,很快,宠涓就知道了。他立刻命令从赵国退兵救大梁。 魏军久围邯郸,已经非常疲惫。庞涓救大梁心切,又来了急行军,这使魏军更为疲惫不堪。 魏军进入了齐兵埋伏的桂陵地带。只听一声号令,齐军从路的两侧一齐奋勇杀出。突遭袭击,疲惫不堪的魏军哪里还能抵挡得住?他们战死的战死,受伤的受伤,不多时,魏军大败,死伤2万多人,齐军大胜而归。 孙膑、田忌这一仗打得好漂亮!既为邯郸解了围,又教训了魏国。
指鹿为马的成语故事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朝末年,秦二世统治腐败,丞相赵高阴谋乘机篡夺王位。但赵高害怕群臣不服,所以迟迟不敢动手。他想了一个办法,想测验一下群臣对他的态度。
一天,在文臣武将上朝时,他把一只鹿献给秦二世,并说:“我献给您一匹马,请您接纳。”秦二世一看,大笑起来,说道:“你搞错了吧,这不是马,这是一只鹿。”随即秦二世问左右大臣,赵高献的是鹿还是马。当时,许多大臣都惧怕赵高,明知道是鹿也不敢承认。有些人为了讨好赵高,说献上的是一匹马。只有少数忠于秦二世的人,不怕利害,坚持说献的是一只鹿。
经过这件事,赵高知道,说鹿是马的人是服从自己的人;说鹿就是鹿的人是不会听从他的命令的。于是便暗中派人把说实话的人杀了。
“指鹿为马”比喻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围魏救赵的故事简短
成语“围魏救赵”讲述了一段怎样的历史故事?各位,围魏救赵是发生在战国时期的一个故事,围魏救赵只是桂陵之战中的一小部分。桂陵之战的起源在于魏惠王想要去报自己失去中山的仇恨。中山国是当时的小国,一开始是臣服于魏国的,但是后来老魏王死去之后,赵国便是趁机吞并了中山,因此这也让惠文王对赵国是十分的仇视,庞涓顺势提出,说中山国只是弹丸之地,因此此时攻打赵国邯郸既能灭了赵国,又能报当年中山之仇,这是一箭双雕之策,因此魏王便是认可了庞涓的想法。在公元前354年,魏国军队在庞涓的带领之下,去攻打赵国都城邯郸。赵国此时危在旦夕,魏国此次伐赵之战也是想一举击垮赵国、吞并赵国,然后以便于魏国东出去争夺天下。赵国此时衰弱,因此便是向东方的强国齐国求援,齐国在听闻赵国的求援消息之后,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就以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率军八万前赴赵国救援。
在当时一般人的认为当中,自然就是直接去往赵国去和魏国硬碰硬的打一场仗,当时齐国的主帅田忌也是如此想的。但是孙膑却是想出了一个前无古人的方法,那就是去攻打赵国首都,以此帮助赵国减轻压力,并且吸引魏军回援自己的国都,后来庞涓果然在不得已之下班师回朝。
其实一开始庞涓他是不愿意撤军的,因为那时候他只要再坚持几天,赵国便会灭亡。但是魏王却是害怕了,他发了数十道命令,要求庞涓班师回朝。在孙膑围魏救赵的计策之下,庞涓他最终在不得已之下只得撤军。庞涓在回国路中又在桂陵遭遇了孙膑的埋伏,而魏军因为长时间的跋涉,体力跟不上,因此在齐军的猛攻之下,溃不成军。各位,以上就是围魏救赵这一成语的由来。
成语故事围魏救赵
1、公元前354年,赵国进攻卫国,迫使卫国屈服于它。卫国原来是入朝魏国的,后改向亲附赵国,魏惠王不由十分恼火,于是决定派庞涓讨伐赵国。不到一年时间,庞涓便攻到了赵国的国都邯郸。邯郸危在旦夕。赵国国君赵成侯一面竭力固守,一面派人火速奔往齐国求救(此时,赵国与齐国结盟)。齐威王任命田忌为主将,以孙膑为军师,率军救赵。孙膑出计,要军中最不会打仗的齐城、高唐佯攻魏国的军事要地——襄陵,以麻痹魏军。而大军却绕道直插大梁。孙膑得到齐威王的赞赏。
2、围魏救赵是一个汉语成语,读作wéiwèijiùzhào。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现借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他撤兵的战术。
3、围魏救赵,三十六计当中对齐、魏一场战争的解释(参见桂陵之战)。围魏救赵是三十六计中相当精彩的一种智谋,它的精彩之处在于,以逆向思维的方式。
4、以表面看来舍近求远的方法,绕开问题的表面现象,从事物的本源上去解决问题,从而取得一招致胜的神奇效果。出自《史记》卷六五《孙子吴起列传》。
围魏救赵成语的解释
成语故事围魏救赵
公元前354年,势力强大的魏国进攻赵国,魏国将军庞涓指挥大军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第二年,赵国向齐国求援,齐国任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军八万前往救援。
田忌本来打算带领军队直接去赵国与魏军作战,孙膑认为,魏国的精兵都在攻打赵国,国内空虚,主张采取避实击虚的灵活战术,向魏国的国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进军,造成兵临城下,大军压境之势。田忌采纳了孙膑的计谋,率军进攻魏国。
庞涓得知消息,非常着急,丢掉粮草辎重,星夜从赵国撤军回国。孙膑预先在魏军回国的必经之地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设下埋伏,当庞误用率领长途跋涉、疲惫不堪的魏军经过时,齐军突然出击,大败魏军。这场战役又称为“桂陵之战”。在战史上,把这种作战方法叫做“围魏救赵”。从此,孙膑名扬天下一步,世间争相传诵他的兵法。
注音wéi wèi jiù zhào
典故《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解释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军事
结构连动式
近义词声东击西
相反词围城打援
同韵词岸然道貌、老罴当道、清灰冷灶、公诸同好、万应灵药、投其所好、求之有道、死搬硬套、恐伤雅道、经邦论道、......
年代古代
灯谜孙膑救邯郸
邂逅语孙膑救邯郸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魏惠王派大将庞涓进攻赵国,围住赵都城邯郸。赵成侯知道难以抵挡,就把中山献给齐国。齐王派大将田忌、军师孙膑兴兵救赵。孙膑扬言要进攻魏国襄陵,庞涓中计回兵救襄陵中了孙膑的伏击,解了赵国之危
成语举例倘用围魏救赵之计,且不来解此处之危,反去取我梁山大寨,如之奈何!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六十四回
非常高兴能与大家分享这些有关“围魏救赵成语典故”的信息。在今天的讨论中,我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全面地了解这个主题。感谢大家的参与和聆听,希望这些信息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