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夷制夷_以夷制夷的意思是什么
下面,我将用我自己的方式来解释以夷制夷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让我们开始讨论一下以夷制夷的话题。
1.以夷治夷什么意思?
2.谁提出以夷制夷,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3.以夷伐夷
4.李鸿章提出的以夷制夷 为什么到头来是一场空
5.谁提出以夷制夷 他编纂的书籍是什么 他提出哪些强国主张
以夷治夷什么意思?
以夷治夷意思是利用外族或外国之间的矛盾,使其互相冲突,削减其力量,以便控制或攻伐。发音 yǐ yí zhì yí?
解释:利用外族或外国之间的矛盾,使其互相冲突,削减其力量,以便控制或攻伐。
出处 《明史·张祐传》:“以夷治夷,可不烦兵而下。”
近义词
以夷制夷、以夷攻夷、以夷伐夷
常用程度:一般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宾语、定语;指借助外界力量成语结构:偏正式
谁提出以夷制夷,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是魏源。李鸿章提出的是“以夷制夷”。而这两个思想,都是当时西方势力入侵以后,清政府内部部分人士提出的应对办法,在晚清这两种思想都发挥了一定作用。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被英国击败,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此后其他西方国家也接踵而至,加入了侵略中国的行列。早在鸦片战争时,魏源就因为清政府一败再败,认为必须了解西方,才能将他击败。于是魏源根据自己了解的情况,写出了《海国图志》,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在魏源的《海国图志》,第一次提出传统思想中认为是“奇技*巧”的科学既然有用,就不是“奇技*巧”。魏源认为要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继而打败西方,实现自强。
魏源的思想过于强调了西方技术的重要性,却忽略了其他方面的优点,有一定的缺陷,不过这一思想在当时国内还是比较先进的,也引起了其他有识之士的共鸣。
此后清政府的洋务运动,可以说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一思想的影响。虽然洋务运动最后因为种种原因失败,但是它还是初步接受西方科学技术,为中国未来的变革打下了基础。
李鸿章在搞洋务运动时,自然也受到了魏源的影响。不过作为实践者,他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想法,其中“以夷制夷”就是重要的一点。
所谓“以夷制夷”就是利用列强的矛盾,以一国牵制另一国对中国的侵略行为。确实以现在的眼光看,在自身实力不足的情况下“以夷制夷”有几分与虎谋皮的意味。在李鸿章一生的外交活动中,“以夷制夷”失败的经历也不在少数,但是这也是作为弱国的无奈。
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和李鸿章“以夷制夷”都是面对西方势力威胁日益增加情况下的应对之法。受限于魏源、李鸿章自身知识的局限性,这两个思想都不可不免的有很多缺点。但是这在当时还是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具有一定的正面意义。
以夷伐夷
师夷长技以制夷 是魏源在其著作《海国图志》中提出的著名主张。1842年《海国图志》问世,作者魏源在该书《原叙》中指出著书目的:“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常识历史篇。
李鸿章提出的以夷制夷 为什么到头来是一场空
以夷伐夷又称以夷攻夷,以夷制夷,以敌攻敌。一种政治谋略方法。语源于《后汉书·邓训传》:“议者咸以羌胡相攻,县官之利,以夷伐夷,不宜禁护。”意即:议论的人都认为,羌和胡相互攻伐,对国家有好处,夷人攻打夷人,不应禁止或袒护一方。指在政治、军事斗争上利用敌人之间的矛盾,使他们彼此攻伐,以相互削弱。这是历史上的统治阶级常用的一种方法。在对少数民族上这并不算很高明的谋略。三国时期诸葛亮提出“西和诸戎,南抚夷越”的方针要比这种方法好一些。而清朝康熙、乾隆皇帝提出“修建一座庙,胜练十万兵”的思想更为高明。
谁提出以夷制夷 他编纂的书籍是什么 他提出哪些强国主张
以夷制夷本身就是错误的,最初在宋朝就提出了,是针对辽族的,趁辽被金打的啪啦啪啦上去瓜分结果被金打得灭了北宋。之后金跟蒙古交战,南宋为了报仇帮助蒙古结果损失不轻实力也暴露了就over了
至于李鸿章提出的,想法上是有可能的,对于其他国或许有用,但对于清朝来说加剧了灭亡。本来西方列强就想割些肥肉,清朝想挑起英法争执结果自己丢了国土,之后甲午外国又不想接触只等战后抢肉。八国列强西方虽然心怀鬼胎但其中之一德国却是拼了命的打冲的贼快,后来虽然西方终于开始争执但清朝签署了辛丑条约身负重债根本无力回天,别国想让清廷怎么办它只能怎么办,就算八国联军自身打得N败俱伤也根本打不过。
出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邓训传》:“议者咸以羌胡相攻,县官之利,以夷伐夷,不宜禁护。”在北宋末年,宋朝的北部有三个强大的民族:夏,辽,金,宋朝为对付这三个民族,便派人和金约好,共同夹击辽国,辽国的土地由宋朝收回.这就是著名的" 以夷制夷"但宋朝最终很惨,虽然金国攻入辽国都城,但宋朝大败.金国当然不愿意把辽国土地给宋朝.最终,宋朝以夷制夷的方法没有成功.
好了,今天关于“以夷制夷”的话题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讲解对“以夷制夷”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在今后的生活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