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国的成语故事有哪些书_齐国的成语故事有哪些书籍

       感谢大家参与这个关于齐国的成语故事有哪些书的问题集合。作为一个对此领域有一定了解的人,我将以客观和全面的方式回答每个问题,并分享一些相关的研究成果和学术观点。

1.有关成语故事的书籍有哪些

2.关于春秋时期的成语故事有哪些

3.齐国成语故事

4.有关齐桓公的成语故事介绍

5.关于齐桓公的成语故事

6.战国四君子成语故事

齐国的成语故事有哪些书_齐国的成语故事有哪些书籍

有关成语故事的书籍有哪些

       1、《揠苗助长》、《自相矛盾》

       2、《郑人买履》、《守株待兔》

       3、《刻舟求剑》、《画蛇添足》

       4、《伊索寓言》、《农夫和蛇》

       5、《亡羊补牢》、《掩耳盗铃》

       6、《孔雀惜尾》、《钱神自白》

       7、《买椟还珠》、《?班门弄斧》

       8、《愚公移山》、《?城狐社鼠》

       9、《智辨盗贼?》、《?一诺千金?》

关于春秋时期的成语故事有哪些

       《战国策》记述的基本上是战国时期谋臣纵横捭阖的谋略和辞说,它的文风是剧谈雄辩,书中还刻画了许多生动的人物形象。例如写唐且出使秦国,唐且与秦王谈起“布衣之怒”,秦王轻淡的说,布衣之怒不过“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且慷慨陈词:“此庸夫之怒,非士之怒。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说完,拔剑而起,这一番慷慨豪壮的言辞,打掉了秦王不可一世的凌人盛气。

       《战国策》中的纵横家辩士,还擅长运用寓言进行说理、论证,象狐假虎威、画蛇添足等成语故事,都出自《战国策》。

       亡羊补牢

       这故事出自“战国策”。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对楚襄王说:

       “你在宫里面的时候,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出去的时候,鄢陵君和寿跟君又总是随看

       你。你和这四个人专门讲究奢侈*乐,不管国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北)一

       定要危险啦!”

        襄王听了,很不高与,气骂道:“你老糊涂了吗?故意说这些险恶的话惑乱人心吗?”

        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说:“我实在感觉事情一定要到这个地步的,不敢故意说楚国有什

       么不幸。如果你一直宠信这个人,楚国一定要灭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话,请允许我到赵国

       躲一躲,看事情究竟会怎样。”

        庄辛到赵国才住了五个月,秦国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阳城(今河南息县西

       北)。这才觉得庄辛的话不错,赶紧派人把庄辛找回来,问他有什么办法;庄辛很诚恳地说:

        “我听说过,看见兔子牙想起猎犬,这还不晚;羊跑掉了才补羊圈,也还不迟。……”

        这是一则很有意义的故事,只知道享乐,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结果必然是遭到悲惨的失

       败无疑。

        “亡羊补牢”这句成语,便是根据上面约两句话而来的,表达处理事情发生错误以后,

       如果赶紧去挽救,还不为迟的意思。例如一个事业家,因估计事情的发展犯了错误,轻举冒

       进,陷入失败的境地。但他并不气馁,耐心地将事情再想了一遍,从这次的错误中吸取教

       训,认为“亡羊补牢”,从头做起,还不算晚呢!

        “行百里者半九十”这句中国成语出自《战国策·秦策五》,意思是说要走一百里路的,走了九十里,只能算完成一半。也就是说,最后“十里”相当于“百里”中的“五十里”。这句成语劝勉我们做事要善始善终,不能因为那短短的“十里路”,少加努力,使我们的所做的事功亏一篑。

       内助之贤

        晏婴是战国时齐景公的宰相,躯体不甚高大,据云长不满六尺(相当现在四尺三寸)但

       他很有才干,名闻诸侯,有一天晏婴出门,坐看车子,由他的御者(马车夫)驾车。那位御

       者的妻子很贤淑,当御者驾看车子,经过自己家的门口时,他的妻子在门缝里偷看,看见她

       丈夫挥看马鞭,现出洋洋得意的样子。

        当天晚上她丈夫回家时,她就责他道:“晏婴身长不满六尺,当了齐国的宰相,而且名

       闻天下,各国诸侯都知道他,敬仰他。我看他的态度,还是很谦虚,一点也没有自满的意

       思;你身长八尺,外表比他雄伟得多,只做了他的驾车人,还洋洋得意,显得很睛傲的样

       子,所以你不会发达,只能做些低贱的职务,我实在替你觉得难为情啊!”

        御者自从听了他妻子的话后,态度逐渐转变了,处处显得谦虚和蔼,晏婴看见御者突然

       谦和起来,觉得很奇怪,问他的原因;御者就把妻子所说的一番话老老实实地告诉晏婴。晏

       婴为他听到谏劝,能够马上改过,是一个值得提拔的人,于是推荐他当了大夫的官。

        由这内助之贤的故事,后人把它引伸拙来,恭维人家有贤淑的妻子。今日一般人对妻子

       能够帮助丈夫,使丈夫的事业、学业、品格方面都有了进展,增加丈夫在社会上的地位,就

       称他有内助之贤。

       一鸣惊人

       --------------------------------------------------------------------------------

        战国时代,齐国有一个名叫淳于髡的人。他的口才很好,也很会说话。他常常用一些有

       趣的隐语,来规劝君主,使君王不但不生气,而且乐于接受。

        当时齐国的威王,本来是一个很有才智的君主,但是,在他即位以后,却沈迷于酒色,

       不管国家大事,每日只知饮酒作乐,而把宜切正事都交给大臣去办理,自己则不闻不问。因

       此,政治不上轨道,官吏们贪污失职,再加上各国的诸侯也都趁机来侵犯,使得齐国濒临灭

       亡的边缘。

        虽然,齐国的一些爱国之人都很担心,但是,却都因为畏惧齐王,所以没有人赶出来劝

       谏。

        其实齐威王室一个很聪明的人他很喜欢说些隐语,来表现自己的智慧,虽然他不喜欢听

       别人的劝告,但如果劝告得法的话,他还是会接受的。淳于髡知道这点后,便想了一个计

       策,准备找个机会来劝告齐威王。

        有一天,淳于髡见到了齐威王,就对他说:“大王,为陈有一个谜语想请您猜一猜:其

       国有汁大鸟,住在大王的宫廷中,已经整整三年了,可是他既不振翅飞翔,也不发生名叫,

       只是毫无目的的蜷夫着,大王您猜,这是一只什么鸟呢?”

        齐威王本是一个聪明人,亦听就知道淳于髡是在讽刺自己,向那只大鸟一样,身为一国

       之尊,却毫无作为,只知道享乐。而他时再也不是一个昏庸的君王,于是沈吟了一会儿之后

       便毅然的决定要改过,振作起来,做一番轰轰烈烈的是,因此他对淳于髡说:

        “嗯,这一只大鸟,你不知道,它不飞则已,亦非就会冲到天上去,它不鸣则已,一鸣

       就会惊动众人,你慢慢等着瞧吧!”

        从此齐威王不在沈迷于饮酒作乐,而开始整顿国正。首先他召见全国的官吏,尽忠负责

       的,就给予奖励;而那些腐败无能的,则加以惩罚。结果全国上下,很快就振作起来,到处

       充满蓬勃的朝气。

        另一方面他也着手整顿军事,强大武力,奠定国家的威望。各国诸侯听到这个消息以后

       都很震惊,不但不敢再来侵犯,甚至还把原先侵占的土地,都归还给齐国。

        齐威王的这一番作为,真可谓是“一鸣惊人”呀!

        所以后来的人便把“一鸣惊人”这句成语用来比喻一个人如有不平凡的才能,只要他能

       好好的运用,一旦发挥出来,往往有惊人的作为。

齐国成语故事

       关于春秋时期的成语故事如下:

       1、卧薪尝胆:这个成语的典故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践在吴国为奴三年,回国后立志报仇雪恨。他每天睡在柴草上,并在吃饭和睡觉前都要尝一尝苦胆,以提醒自己不忘屈辱。这个成语后来被用来形容人刻苦自励,发愤图强。

       2、退避三舍:这个成语的典故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文公重耳曾流亡在外,后来回国成为国君。他曾经得到楚成王的帮助,承诺如果两国交战,他会退避三舍(一舍三十里)。后来两军交战,晋文公真的退避了三舍。这个成语后来被用来比喻退让、回避,避免冲突。

       3、唇亡齿寒:这个成语的典故出自《左传·僖公五年》。晋献公向虞国借路伐虢,虞国大夫宫之奇向虞公进谏,指出“唇亡齿寒”,如果晋国灭了虢国,虞国也会跟着灭亡。但是虞公没有听从劝告,最终导致虞国被晋国灭亡。

       4、夜郎自大:这个成语的典故出自《史记·西南夷列传》。夜郎国是一个小国,但是因为听信了汉使的夸大之言,认为自己很大,竟然与汉朝为敌。最终被汉朝的军队打败。这个成语后来被用来比喻妄自尊大,盲目自满。

       5、围魏救赵:这个成语的典故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赵国被魏国围攻,齐国派兵救援赵国,孙膑指挥齐军趁魏军疲惫不堪之际发动袭击,最终打败了魏军。这个成语后来被用来比喻采取围攻或声东击西的策略来攻打敌人,从而解围或获胜。

春秋时期的相关知识如下:

       1、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一般指前770年至前476年,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全国性大分裂形成的时期。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战国后期秦一统天下,建立了大一统王朝,战国时期结束。

       2、春秋时期周王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春秋时期的第一霸是齐桓公,葵丘会盟是齐桓公称霸的标志。春秋时期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出现,私有土地大量开垦,为增加税收,实行了税制改革。

有关齐桓公的成语故事介绍

        韩愈,字退之,唐朝邓州南阳人,是当时的大文豪,主张文以载道之说,以复古为革命,用散文代替骈文,影响当时及后代非常大,所以有文起八代之衰之功劳。

       他很反对佛教,唐宪宗派使者要去迎接佛骨入朝,他上表谏阻,得罪了皇帝,被贬到潮州去当刺史的官,他在潮州结识了一个老和尚,这位和尚聪明达理,和韩愈很谈得来,而韩愈在潮州又很少朋友,所以和这位和尚往来比较密切,因而外间的人都传说韩愈也相信佛教了。

       他的朋友孟郊(几道),当时做着尚书,是最信奉佛教的。也为了得罪宪宗皇帝被贬谪到吉州去。到了吉州后,他也听到人们的传说,说韩愈已经信起佛来。

       他有点疑惑,因为他知道韩愈是反对信仰最力的人,为此,他特地写了一封信去问韩愈。韩愈接到孟几道的信后,知道他与和尚往来,才引起别人发生了误会,马上回信向孟几道加以解释。

       而且,韩愈对当时在朝的一班大臣们,信奉佛教,不守儒道,一味拿迷信来蛊惑皇帝,大大加以评击。他对皇帝疏远贤人,使儒道坠落,颇为愤慨。信中有这样的话:百孔千疮,随乱随失,共危如一发引千钧?这是比喻一件事情,到了极危险的地步,好象一根头发,系着一千斤重的东西。

关于齐桓公的成语故事

        齐桓公作为春秋五霸之首,关于他的故事自然有很多,那齐桓公的成语故事有哪些?下面是学习啦我为你收集整理的齐桓公的成语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关于齐桓公的成语

        春秋战国时期发生了很多精彩的故事,也留下了很多的成语,其中齐桓公就有不少的成语典故流传后世,其中比较有名的有老马识途、管鲍之交、一鼓作气、风牛马不相及等等,这里就介绍一下其中的几个故事。

        据说当时齐桓公为了建立霸业就提出了“尊王攘夷”的口号,一方面保持对于周王室的敬重,一方面互相扶持对抗外族,而就在齐桓公提出这一口号不久,远在北方的山戎就跳出来攻打燕国,当时山戎部落活跃在周朝北方齐桓公简介 ,而燕国就深受其害。在收到燕国的支援请求之后,齐桓公就领兵帮助燕国(话说当时虽然诸国之间内斗不休,但是碰上外族入侵的时候倒是少有拖后腿的。)

        齐军的强大远不是山戎可以抵挡的,一路打过去很快就击败了山戎部队,甚至还反攻,灭掉了山戎中的令支国,之后一路进发打倒了孤竹国,但是因为地形复杂,有很多山丘,所以齐桓王等人在一个山谷之中迷路了,连着几队斥候出去都没有什么成果,军队的补给出了巨大的问题,如果再找不到出路可能会死在这里。就在这个时候管仲苦思冥想,对齐桓公说:“这儿的老马肯定认识路,我们让老马来带路肯定能出去。”果不其然,在几匹老马的带领下,齐军很快就出去了,找到了孤竹国,消灭了孤竹国,从此以后老马识途的故事也就流传了开来。

       

        还有比如管鲍之交,用来形容两个人相知相识交情深厚,当时如果不是鲍叔牙的力荐,管仲或许就死在了齐桓公的手上,也就不会有日后的春秋霸主了。

        齐桓公伐鲁的故事

        齐桓公时期,因为早年和鲁国的仇恨,几次攻打鲁国,鲁国人都依靠自己的勇气智慧保住了自己的国家,而齐桓公也展现出了过人的胸襟气魄。在《吕氏春秋》之中就列举了这样的一个故事。

        当年,齐桓公攻打鲁国,齐国强盛,鲁国难以抵抗,所以一直不敢迎战,反而是在离都城五十里之外的地方划下界限,希望成为齐国的附庸来躲过这一劫,齐桓公应允了,之后就要谈判。当时鲁国的大臣曹刿对鲁庄公说:“您是希望死了又死呢?还是希望活了又活呢?”鲁庄公不明白他的意思就问他这是什么话呢?曹刿自信的说:“听我的就能国家安定,百姓富强,这就是活了又活;要是不听我的,国家危难,您也过不好日子,就是死了又死。”于是鲁庄公也就听曹刿的决定拼一把。

        第二天去结盟的时候,鲁庄公和曹刿身上都偷偷摸摸的藏了武器(当时谈判都不先检查身体,搜下身什么的吗?动不动有刺客太随便了吧。)进去之后鲁庄公直接就趁齐桓公准备不足一手抓住齐桓公,一手把刀架在了自己的脖子上,悲痛的说:“鲁国现在领地这么小了,可能很快就活不下去了,还不如死了算了。”曹刿阻拦了管仲等人,鲁庄公请求双方以汶水为界,要不然他就自杀,于是齐桓公就答应了。会议结束之后,齐桓公又想赖账,但是管仲等人劝齐桓公还是遵照约定来,认为这样虽然土地少了,但是得到了威信,反而是利大于弊。

        齐桓公得宁戚的故事

        自古以来各朝各代能力出众的人数不胜数,虽然大多数并不像诸葛孔明等人那样才能人品样样俱佳,但是能力不差的人一点都不在少数,而身为一个君主,齐桓公能够不拘小节,任用这些虽然品行略有缺陷,但是才能出众的人,因此得以成就霸业,这里要说的就是宁戚。

        宁戚这个人才能非常出众,在齐桓公任用管仲欲要拜他为相的时候,管仲就说了光靠我一个人是很难成事的,想要成就大业还需要更多的人才,于是向齐桓公推荐了五个大才,这其中他就有说到比起增加人口增加粮草我不如宁戚。于是齐桓公非常渴望得到宁戚的帮助,而恰好宁戚也想要见齐桓公。

        宁戚虽然想见齐桓公,但是他很穷,没办法得到举荐,就替商人赶车来到齐国,晚上住在了齐国的郊外,当时齐桓公正好在郊外接见客人,就让路上的货车都让让,宁戚看到了齐桓公,莫名地感到悲伤,就唱起了一首悲伤的歌谣,齐桓公听到之后就让人把宁戚找来,打算明天接见他。第二天宁戚见到齐桓公之后,一展所长,将自己治理天下的观点说给了齐桓公听齐桓公简介 ,齐桓公一听觉得宁戚确实是一个人才,所以就打算任用他,但是群臣还有人让齐桓公再去打听打听宁戚情况的,但是齐桓公觉得去打听一个人肯定是担心他有什么毛病,但是为了一点小的缺陷就放弃了他的大才这是不值得的,所以坚持任用他。正是齐桓公这种不拘小节的用人态度才造就了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猜你感兴趣:

        1.关于齐桓公九合诸侯的故事

        2.关于齐桓公的故事有哪些

        3.齐桓公的成语典故

        4.描写励志的成语故事

        5.关于齐桓公的成语

战国四君子成语故事

       关于齐桓公的成语故事如下:

       1、老马识途:形容有经验的人对事情比较熟悉,通常比喻阅历多、经验丰富的人对事情比较有见解。

       管仲为帮助齐桓公谋求国家利益,向齐桓公进献了老马识途之计。原来,管仲在任用官员的时候,非常注重官员的能力和经验。

       他发现一个规律,就是老马通常认识曾经走过的道路。他建议齐桓公在出兵作战时,挑选一些老马作为领队,让它们带领军队行进。由于老马对道路非常熟悉,因此它们可以带领军队快速准确地到达目的地,而不至于迷路或耽误时间。

       齐桓公采纳了管仲的建议,并在出兵征战时使用了老马。果然,这些老马非常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带领军队迅速准确地到达了目的地,赢得了战争的胜利。

       齐桓公对管仲的智慧和能力大加赞赏,并重用了他。后来,老马识途这个成语就逐渐流传开来,成为汉语中一个常用的比喻性成语,常用来形容那些阅历丰富、经验老到的人对事情的处理和决策非常得心应手。

       2、风马牛不相及:原意是齐、楚两国离得远,即便是骏马和牛相互追逐也跑不到一起去。后来被用来形容毫不相干的事情或者毫不相干的人。

       在齐桓公和楚成王的会晤中,齐桓公为了羞辱楚成王,同时炫耀齐国的实力,故意把楚国进贡的活牛当场宰杀,做成牛肉干送给楚成王。楚成王很不高兴,但又不好明说,只好说:风马牛不相及也。意思是说,齐国和楚国相隔那么远,我们两国之间毫无关系,就像马和牛各走各的路一样。

       3、一鼓作气:这个成语来自于《曹刿论战》,意思是第一次击鼓能够振奋士兵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会减弱,第三次击鼓士气就竭尽了。

       齐桓公在位期间,曾率领齐国军队与鲁国军队在长勺交战,齐桓公采用曹刿的策略,在击鼓三次后下令出击,结果大败而归。齐桓公并没有放弃,第二次鼓声响起时,他再次下令进攻,最终以少胜多,取得了胜利。这个成语也因此成为了汉语中的经典词汇。

       4、毋忘在莒:不要忘记以前的经历,或指收复失地。这个成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当时齐桓公在争霸中原时,曾经历过莒国被齐国灭国的悲惨经历。齐桓公后来成为齐国国君后,励精图治,使齐国逐渐强大起来,最终成功地收复了莒国,实现了毋忘在莒的誓言。

       5、庭燎招士:指春秋时期齐桓公为了招揽人才,采用了庭燎之礼的策略。庭燎是在大庭中燃起的火炬,是国君招待使者或商讨国事的最高规格的接待礼仪。

       齐桓公继位之初,面临求贤若渴的情况,但一年过后,仍没有一个贤士前来投奔他。后来有个地位低下的人前来求见,齐桓公很高兴地登堂接见,询问他有何才能,来人回答:我会算术。齐桓公对此嗤之以鼻,但此人回答道:算术不算什么才能,但您若能对我以礼相待,还怕比我高明的人不来投奔您吗?

       齐桓公觉得有理,便用庭燎之礼接待了他。果然,一个月后,四面八方的贤士都接踵而至。这个故事被用来比喻用高规格的礼仪对待贤才,就像庭燎之礼一样,象征着求才若渴的态度。

       ①鸡鸣狗盗:鸡鸣狗盗是一个汉语成语,指微不足道的本领。也指偷偷摸摸的行为。出自于 《史记·孟尝君列传》载:齐孟尝君出使秦被昭王扣留,孟一食客装狗钻入秦营偷出狐白裘献给昭王妾以说情放孟。孟逃至函谷关时昭王又令追捕。另一食客装鸡叫引众鸡齐鸣骗开城门,孟得以逃回齐。

       ②毛遂自荐:毛遂在平原君选备人物去楚时,自赞自荐,并以囊锥为喻,说如让自己处于囊中,早已脱颖而出。在平原君与楚王谈判时,毛遂威言并加,才华毕露,谈判得以成功,平原君因此认识了毛遂的一言有重于九鼎的能耐。

       后遂用“毛遂自荐”谓自我推荐,自告奋勇;用“锥处囊、锥在囊、处囊锥、囊锥、锥囊、处囊、颖囊未出、藏颖、透颖锥、颖脱锥、锥脱颖、颖脱、囊中脱颖、吐颖呈锋、耀颖、脱颖、颖脱而出、脱颖而出、如锥”等称誉才华或有才华之人,写其才华未得显露或得以施展。

       ③无妄之灾:考烈王患病。有个叫朱英的人,对春申君说:“世人有不测之福,又有无妄之祸(又有不测的灾祸),如今您处在不测的世道中,服事不测的君王,那么,你周围哪能没有不测之人呢?”春申君问:“什么叫不测之福?”

       “您做楚相已经二十多年了,虽然名义上是相国,实际就是楚王。如今楚王病危,太子幼小,楚王一旦归天,您辅佐幼小的君主,就像古时的周公一样。或者,您自己当王,庆远拥有楚国。这就是我所说的不测之福。”

       “什么叫不测的灾祸?”

       “当前,李园虽然还没有执政,但他是王舅;他不担任领兵的将军,但很久以来,他却私下养了一批为他舍死效忠的军士。楚王一旦去世,李园必然抢先入宫,假托楚王的遗旨,执掌大权,任意专断,轨杀您来灭口,这就是所说的不测之灾。”

       ④窃符救赵:窃符救赵,是战国时期著名历史典故。故事概况为:魏安釐王二十年(公元前257年),秦国围困赵国都城邯郸,赵国求救于魏国,魏国惧怕秦国,不敢出兵救赵。情急之下,信陵君魏无忌听取侯赢之计。

       以国家利益为重,置生死度外,借魏王姬妾如姬之手窃得兵符,夺取了魏国兵权,不仅成功击败秦军、救援了赵国,也巩固了魏国在当时的地位。信陵君以国家利益为重、个人生死荣辱为轻的优良品德自古以来,饱受称颂。

       ⑤狡兔三窟:出于孟尝君政治地位还不巩固的考虑,冯谖对孟尝君进言说:“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并且说愿意“为君复凿二窟”。孟尝君便给他五十辆车,五百斤金去游说魏国。冯谖西入大梁,对魏惠王说齐国之所以能称雄于天下,都是孟尝君辅佐的功劳。

       今齐王听信谗言,把孟尝君放逐到诸侯国去了,孟尝君必然对齐王不满。孟尝君的治国谋略和才能是世人皆知的,先生若能接他来梁国,在他的辅佐下,定能国富而兵强。惠王也久闻孟尝君的贤名,一听这话喜出望外,立即空出相位,让原来的相国做上将军。

       派出使节,以千斤黄金、百乘马车去聘孟尝君。冯谖先于魏国使臣赶回薛地,告诫孟尝君说:“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使也。齐其闻之矣。”魏国使者接连跑了三趟,可孟尝君坚决推辞不就。冯谖诱使魏惠王珍重、竞争孟尝君,从而引起了齐王的高度重视,抬升了孟尝君的价值。

       参考资料:

战国四公子_百度百科

       好了,今天关于齐国的成语故事有哪些书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对齐国的成语故事有哪些书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希望这个话题齐国的成语故事有哪些书的解答可以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