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成语典故_天的成语典故

       大家好,今天我来为大家详细地介绍一下关于天成语典故的问题。以下是我对这个问题的总结和归纳,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1.坐井观天的意思

2.坐井观天的成语典故

3.天道酬勤的成语典故

4.坐井观天成语小故事

5.开天辟地的成语故事

天成语典故_天的成语典故

坐井观天的意思

       坐井观天的意思,坐在井底看天。比喻眼界狭小,所见有限

       坐井观天是汉语成语,该成语最早出自于《原道》。坐井观天的意思是坐在井里看天,用来比喻眼界小、见识少;该成语在句中可以作谓语、定语,一般用作口语

成语出处

       唐·韩愈《原道》:“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这个寓言故事后来被提炼为成语“坐井观天”。

坐井观天成语典故

       在一口废弃了的浅井里,住着一只青蛙。废井的泉眼还没有枯掉,因此有一些水。青蛙一会儿跳到水里,一会儿跳到高出水面的土堆上,生活得自由自在。对自己的这个住所,青蛙觉得非常满意。

       有一天,东海的一只大海龟不知道为什么来到了这口废井边。这只海龟可真大啊,它从废井上头爬过,一下子把井口都盖住了,井里变得漆黑一团。青蛙不知道出了什么事,吓得呱呱大叫。

       海龟听到叫声,就趴在井口,伸长脖子向井里张望。青蛙看到海龟,热情地招呼道:“嘿,老兄,你是谁啊?从哪里来?”大海龟回答道:“我是海龟,从东海里来。”

       青蛙从来没有听说过东海,就问:“东海想必离这里很远吧?东海有这里好玩吗?我看,你不如也到这井里来,跟我一起玩,肯定会很开心的。”“哦,看来你过得很开心啊。”

       “那当然!”青蛙自豪地说,“我想玩的时候,就在井里蹦蹦跳跳;跳累了,就钻到水里游泳。水浅的地方,还可以踩踩烂泥。瞧瞧井里的那些小虫、螃蟹和料蚌吧,哪个能比得上我呢!这么大的一坑水,就是我的天下。

       我在这里逍遥快乐,胜过住在天堂!你也下来看看吧!”大海龟被青蛙说得心动了,决定接受青蛙的热情邀请。可是,它的左脚刚跨入浅井,右膝就被井栏挡住了。这口井实在太浅太小了!“大海?有我住的这口井大吗?”青蛙问道。

大海龟笑着说:“大海辽阔无边,深不可测。

       千里的距离算是很远了吧,可是它无法形容大海的辽阔;一千丈应该算很高了吧,可是它远远比不上大海的深度。上古的时候,十年有九年闹水灾,海水却不见增多;

       后来,八年有七年天旱,海水也不见减少。我在大海里游来游去,无拘无束,我觉得住在那里才是最大的快乐啊!”青蛙听了这番话,既吃惊又惭愧。从此,它再也不敢向别人夸耀自己的家了。

坐井观天成语寓意

       井底的青蛙认为自己所看到的天空就是全部天空,它不相信世界上还有海洋那样辽阔的存在。青蛙没有走出过那口井,就像是有的人从没有走出过自己原有的生活环境,还目光狭隘地怀疑他们没有见到过的世界。

       自然是伟大的、无穷的,相比之下,个体是那么的渺小。自然界有太多我们未知的东西。人只有深入自然去观察,才能增加知识,变未知为已知。

       人应当冲破束缚自己的枷锁,勇敢地走向外面。只有努力去接触自己未曾见过的新天地,才能丰富自己的生命,升华自己的人格。

坐井观天的成语典故

       老学究楚子讲成语故事又跟大家见面了。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成语恰是中化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我们先辈智慧的结晶,是中国语言的一种凝炼的表现形式。

        可以说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深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那么成语“不飞则已,一飞冲天”后面,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呢?就让草根带大家一起去看看吧!

        “不飞则已, 一飞冲天”的成语出自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

        创造这个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成语的主人公,就是问鼎中原让楚国成为春秋霸主,威震中原的楚庄王。

        楚庄王(?—前591年),姓芈,熊氏,名侣。楚穆王之子,春秋时期楚国最有成就的君主,春秋五霸之一。庄王之前,楚国一直被排除在中原文化之外,庄王自称霸中原,不仅使楚国强大,威名远扬,也为华夏的统一,民族精神的形成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楚庄王自公元前613年至前591年,共在位23年,后世对其多给予较高评价,有关他的一些典故,如“一鸣惊人”、“问鼎中原”等也成为固定的成语,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楚庄王即位其实很突然,由于其父楚穆王突然去世,作为嫡长子的熊侣,即楚庄王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即位? 。

        据史书记载:楚庄王即位时年纪尚幼,朝政一度被强大的贵族势力若敖氏集团把持。楚庄王在位前三年都呆在楚王宫,没有针对楚国的朝政发号施令,后来在一帮忠臣的帮助下,楚庄王才从若敖氏手中夺过执政权。

        楚庄王亲政后不久就做出了一鸣惊人之举,即观兵周郊,饮马黄河,问鼎中原。

        楚庄王做出的第二件惊人之举,就是我们今天要重点解读的成语:不飞则已,一飞冲天。

        楚庄王在晋楚争霸的邲之战中大败晋军,一飞冲天如愿登上了春秋霸主之位。

        自楚庄王登基以后,楚国进入了空前的盛世,晋楚争霸再次燃起战火。与城濮之战晋楚两国争夺宋国有所不同,这一波的晋楚争霸郑国成为争夺的主战场。

        从公元前608年到公元前606年的三年中,晋国四次伐郑,郑于是附于晋。而从公元从前606年到公元前598年的八年中,楚国七次伐郑,郑国又转而依附于楚国。晋楚两国为争夺郑国,两国多次发生冲突。

        郑国认为:“晋、楚无信,我焉得有信?”采取了“居大国之间而从于强令”的策略,楚强服楚,晋强服晋。这就成为引发晋、楚为争郑而爆发的邲之战的导火线。

        公元前597年,鉴于郑国在晋楚两国之间反复无常、左摇右摆,朝晋暮楚,楚庄王决定要狠狠教训一下郑国。于是楚国围攻郑国,晋国率军救援,楚晋在邲地展开了对决。

       邲之战,是春秋中期的一次著名会战,是当时两个最强大的诸侯国——晋、楚争霸中原的第二次重大较量。但是在开战前发生了戏曲性的一幕,因为两国主帅与副帅就战与不战产生重大分歧,而这一戏曲性的小插曲竟成为交战双方胜败的关键。

        公元前597年三月,楚庄王因对郑国时叛时服相当不满,于是亲率大军围攻郑都新郑。至六月破城,迫使郑国签订城下之盟归附于楚国。正当楚围郑之际,晋景公派中军元帅荀林父率上、中、下三军救郑。晋军进至黄河边时,听闻郑国已经归附于楚国。本不想与楚决战的荀林父,正好以救郑不及为由,欲引军而还。上军主将士会也认为,楚国内部稳定,军队训练有素,不可与楚争锋。支持主帅苟林父的意见。

        而中军副将先縠则认为,面对强敌而退,将使晋失霸业,反对避战回师,并且刚愎自用,根本不把刚刚当上三军总司令的苟林父放在眼里,不服从主帅苟林父的命令,而单独行事。竟自率中军一部东渡黄河。

        身为三军主帅荀林父也没法子,只好被迫命令全军尽快渡黄河,南进至邲地,扎营于敖、鄗二山之间。等待与楚军决战。

        但是身为晋军主帅的苟林父坐在中军营帐里,正为晋军将帅不和而担忧之时,他做梦也没有想到,此时的楚军内部也因战与不战的问题正吵得不可开交,产生了重大分歧。

        当时楚军北进至于郔(今郑州北),欲饮马于黄河以扬楚威,然后班师回朝。得知晋军渡河而来,楚庄王考遇到将士已经很疲劳,且楚庄王与令尹孙叔敖商量后,都认为征服郑国的目的已达,没有必要与晋决战,打算率军南撤。而参军伍参却建议楚庄王与晋军交战。遭到令尹孙叔敖的申斥,说去年打陈国,今年打郑国,够多事的了,你少在这里煽风点火,瞎参和。并讽刺伍参说,要是打不过晋国,你的肉够我们吃吗?

        这伍参也算得上是一名奇才,在楚军中虽然只是一个参军,官位不高,而见识却不浅,且胆识过人。竟对着令尹孙叔敖反唇相讥地回敬说道:要是打赢了,就证明你无谋,要是打输了,我的肉将为晋人所得,你还能吃的着吗?

        孙叔敖也懒得再跟伍参理论,下令全军把车辕转向南方,把军前的大旗调到南头,部队开始缓慢有序的向南撤退。

        这时,心有不甘的伍参再次向庄王进言:荀林父新主中军,号令不通,将帅矛盾,如果与之一战晋军必败,这对我们楚军来说,就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一旦在邲之战打败晋军,楚国就可以实现称霸中原的梦想,机不可失啊!何况,堂堂大国之君遇上敌方的臣子就逃跑,这样对得起社稷吗?

        这一席义正言辞的话最终说服了意欲称霸中原的楚庄王。楚庄王决定在邲地与晋军决战,使郑国坚意附楚,随即改命孙叔敖停止撤退,转而回师北上,与晋军决战。

        楚军利用晋军将帅不和的弱点,适时出击,战胜对手,从而一洗城濮之战中失败的耻辱,在中原争霸斗争中暂时占了上风,在邲地终于打败了强大的晋国。

        经此一战,致使晋国丧失其长达数十年的中原霸主地位,楚国夺得中原霸权。楚庄王一战成名,如愿以偿地成为继齐桓公、晋文公之后春秋第三位霸主。

        城濮之战的结局的晋胜楚败,邲之战的结局是楚胜晋败告终。其中的是非和得失,后世的评价大多从战争的过程来作为接入点,历来的评价主要从天时地利人和,以及国力的强弱,士气高不高昂,主帅的指挥正确与否等方面做出评价。

        后世对邲之战的评价认为,晋军的失败,主要在于将帅不和,指挥不统一,楚军的胜利,则在于作战指导的高明一筹。楚庄王亲自统率楚军,指挥集中统一,不像晋军那样各自为政。

        其实楚庄王能够在邲之战后成为春秋霸主,一个重用的原因在于楚庄王的一系列的施德行为,征服了北方诸侯。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据《左传-宣公十二年》记载:楚庄王在攻下郑国都城后,随楚庄王一同入城的大夫们认为,郑国反复无常不可信,一致要求楚庄王灭掉郑国,但是楚庄王不同意灭郑,并对身边的人说,郑不服楚,我才伐郑,现在郑国已归顺于楚,我复何求。于是下令全军退出城外一舍之地,然后派人与郑君签订城下之盟。此举不仅郑人感激不尽,也赢得了中原诸侯的普遍好评。

        2、晋军在被楚军打败后,在溃逃中乱作一团,楚庄王于是下令楚军停止追击。晋军有的战车陷入洼地的泥坑中,无法前进,楚人教他们抽去车前横木。马仍盘旋不进,楚人又教他们拔去大旗,扔掉辕前横木,战车才冲出陷坑。

        楚人帮助自己的敌人晋人逃出洼地的行为,估计在古今中外的战争中都很难得一见。晋军对楚军放他们一马并帮助他们逃出洼地,自然是惊喜万分、感激不尽,有些晋人还轻松诙谐地对帮助他们的楚人调侃说:我们在逃跑的方面没有你们楚人有经验啊!(言外之意:无非是说楚国以前老是打败仗,善于逃跑。)这样的场景根本不像刚刚还在战场上相互厮杀的敌人。

        3、在晋楚邲之战大败晋军后,楚国的一些官员主张楚庄王效仿晋文公在城濮之战那样,也筑几个“京观”,让子孙知道祖先的战功,楚庄王拒绝了部下的建议。所谓的“京观”,就是把敌人的尸体堆成小山模样,封上土,插上表,用以炫耀战功。

        《左传-宣公十二年》记载,楚庄王对部下说:这个你们就不懂了,你们没看这个“武”字,从字的结构上来看,“止戈”才是武。“夫武,禁爆、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武有上列七德,而寡人一德也没有,寡人拿什么去告诉子孙呢?又说晋人本无罪,他们是尽忠于君命而死的,怎么可以把他们的尸体做成“京观”呢?楚庄王在邲之战获胜后拒绝筑“京观”,与战胜了就得意忘形的晋文公相比,高下立判。

        从以上的事例可以看得出楚庄王最终成为春秋霸主,靠的并不是耀武扬威,而是“止戈”、立德。他要在邲之战中让晋军输口服心服。楚庄王无疑是做到了。他的一系列的止戈,立德的行为,赢得了北方诸侯的赞誉,一洗“蛮夷”的形象,体现了一个大国应有的气度与担当。成为春秋霸主可谓实至名归。

天道酬勤的成语典故

       出处唐·韩愈《原道》:“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

       示例我弟子虚度一生,山门也不曾出去,诚所谓~,樗配之辈。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十六回

       古文

       原文:

       “子独不闻夫埳(xiàn)井之鼃(wā)乎?谓东海之鳖(biē)曰:”吾乐与!出跳梁乎井干之上,入休乎缺甃(zhòu)之崖;赴水则接腋持颐,蹶(jué)泥则没足灭跗(fū)。还虷、蟹与蝌蚪,莫吾能若也!且夫擅一壑之水,而跨跱埳井之乐,此亦至矣。夫子奚不时来入观乎?”东海之鳖左足未入,而右膝已絷矣。于是逡巡而却,告之海曰:“夫海,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禹之时,十年九潦,而水弗为加益;汤之时,八年七旱,而崖不为加损。夫不为顷久推移,不以多少进退者,此亦东海之大乐也!”

       翻译:

       你难道不知道在一口浅井里有一只青蛙吗?它对从东海中来的大鳖说:“我多么快乐啊!出去玩玩,就在井口的栏杆上蹦蹦跳跳,回来休息就蹲在残破的井壁的砖窟窿里休息休息;跳进水里,水刚好托着我的胳肢窝和面颊;踩泥巴时,泥深只能淹没我的两脚,漫到我的脚背上。回头看一看那些赤虫、螃蟹与蝌蚪一类的小虫吧,哪个能同我相比哪!并且,我独占一坑水,在井上想跳就跳,想停就停,真是快乐极了!您为什么不常来我这里参观参观呢?”

       海鳖左脚还没踏进井里,右腿已被井壁卡住了。于是,它在井边犹豫地徘徊了一阵就退回来了,把大海的景像告诉青蛙,说道:“千里的确很远,可是它不能够形容海的辽阔;千仞的确很高,可是它不能够控明海的深度。夏禹的时候,10年有9年水灾,可是海水并不显得增多;商汤时,8年有7年干旱,可是海水也不显得减少。永恒的大海啊,不随时间的长短而改变,也不因为雨量的多少而涨落。这才是住在东海里最大快乐啊!”

       古文引用

       ◆不说世界之上,就论中国境内,比泰山更高的,也是很多很多。并非古人坐井观天,胡说瞎道,实因八仙撮山塞海,到了收回泰山之时,不免将泥土狼藉了许多,剩在海中。(清·小说·八仙得道(下))  ◆去不得,去不得。”鼠怪道:“我坐井观天,哪知天之高大?从来生长社中,只知耗些官廪,哪晓得异乡别里,有这许多胜览。万望老狐携带他方走走。(清·小说·东度记(下))  ◆我喜欢仙乡去处,文物山水,甲于天下,无日不是神游。若镇日只在敝乡株守,真也是坐井观天。再得往南中经游半壁,广广闻见,也是好的。况以舌耕得他些学贶,这倒是士人应得之物。(明·小说·醒世姻缘传(上))  ◆老君笑道:“你等打量这葫芦儿容不得一个人吗?这真是可谓坐井观天了。”因命李玄把葫芦放下,口子朝外,着他闭上两眼向口子大步走去,走过三步方许开眼。(清·小说·八仙得道(上))  ◆若异端邪说,释老之学,莫不自成一家,此最害义。如坐井观天,彼自以为所见之尽。盖窟在井里,所见自以为足;及到井上,又却寻头不着。宁可理会不得,却自无病。人杰。(北宋·语录·朱子语类(简体字版))

       典故

       唐·韩愈《原道》:“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

       蛙坐井中,终日沉醉于头顶上一方蓝天的美景。于是“井底之蛙”便被人讥笑为眼光狭小、见识浅薄者。但我想,坐井观天未尝不可,因为它是跳出井外,观赏浩瀚星河的基础。

       试想,蛙既然能静心于井底观天,天长日久,必定会对眼前那方蓝天中星转斗移、日月变更熟谙无比。这无疑为它将来面对广阔无际的天空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相反的,若蛙毫无思想准备,一开始就置身于广阔的天空之下,难免会手足无措,不知如何是好。人类进入20世纪以后,科技、文化日新月异,各种各样的知识浩如烟海。如果说,18、19世纪着意培养的是博学家的话,那么当今需要的则是具有精通专门知识的各类人才。这时就很需要一些坐井观天的耐性和韧性了。这点对于青年人尤其重要。青年人具有充沛的精力,对许多领域,诸如音乐、文学、绘画等等都显示出极大的兴趣。但往往不能持之以恒,经常是这山望着那山高,导致半途而废。相比之下,倒不如静下心来,安坐“井底”,先把眼前这一方小天地看懂、看透。

       有一位刚进入高等学府的大学生,除了专业课外,又另外选修了文学、音乐、美术三门课程,满怀信心地要使自己具备各方面的修养。但半年之后,他的自信就被事实摧毁了。由于他涉猎课程过多,而一个人的精力又毕竟有限,他每天只能疲于应付 。后来他接受了别人的建议,决定专攻文学。几年后,他已颇具文学造诣了。而且由于博览了众多文学名著,他在欣赏音乐或观赏绘画时也能浮想联翩,很好地领会作者意图。可见放眼观天不能凭空而来,它是以坐井观天为起点的。况且各处蓝天多有共通之处,先看明白眼前这小小的一片天,以后也好触类旁通。当然,坐井观天后一定还要跳出井外才好。当你具备了基本的知识后 ,又能勇于运用思维,这就无异于为你的思想插上了翅膀。所以坐井观天是基础,跳出井外是思想的飞跃,二者可谓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

       成语故事作文之 坐井观天浙江谢辉根 [出处] 《庄子·外篇·秋水》:“子独不闻夫埳井之鼃乎?谓东海之鳖曰:“吾乐与!出跳梁乎井干之上,入休乎缺甃之崖;赴水则接腋持颐,蹶泥则没足灭跗;还虷、蟹与科斗,莫吾能若也!且夫擅一壑之水,而跨跱埳井之乐,此亦至矣。夫子奚不时来入观乎?”东海之鳖左足未入,而右膝已絷矣,于是逡巡而却,告之海曰:“夫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禹之时十年九潦,而水弗为加益;汤之时八年七旱,而崖不为加损。夫不为顷久推移,不以多少进退者,此亦东海之大乐也。” 唐·韩愈《原道》:“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 [解说] 在《庄子·秋水》中,庄子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在一口废井里,住着一只青蛙。一天,青蛙在井边碰见一只从东海来的大鳖。青蛙自豪地对海鳖夸口说:“你看,我住在这里多么惬意呀!我要高兴,就在井边跳跃游玩,累了就到井壁石洞里休息。有时把身子舒服地泡在水里,有时愉快地在稀泥中散散步。你看旁边的那些小虫、螃蟹和蝌蚪,它们谁能比得上我呢!我独自占据这口废井,多么自由自在!先生为什么不经常到井中观赏游玩呢?” 海鳖听了青蛙的一番高谈阔论,就想进入井中看看。可是,它的左脚还没有完全伸进去,右脚就被井栏绊住了。它只好后退几步,把它看到的大海的情景告诉青蛙:“你见过大海吗?海的广大,岂止千里;海的深度,何止千丈。古时候,十年里就有九年闹水灾,海水并不因此增多;八年里就有七年闹旱灾,海水却不因此而减少。大海不受旱涝影响,住在广阔无垠的大海里才是真正的快乐。” 唐朝大文学家韩愈在他的《原道》中写道:“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意思是说,坐在井里观察天空,就会觉得天很小很小。其实不然,不是天太小,而是由于看天的人站得低、眼光太窄的缘故。 由这两篇文章便有了两个意义相近的成语——“井底之蛙”和“坐井观天”。井底之蛙”用来讽喻那些见识狭窄、短浅,而又盲目自大、不接受新事物、不识大局的人。“坐井观天”形容眼界狭小,所见有限。 成语新编:坐井观天 文/王蒙蛙君幼时,家中有一口浅浅的枯井,他喜欢常常坐进去冥思遐想,高眺远望。及长,蛙君习画,尤喜坐入枯井,或系入水井,身围救生圈,心平气和,徐徐仰望,特坐独视,怡然自得。有时看到枝叶扶疏,有时看到花开花落,有时看到阴云一块,有时看到白云一朵,有时看到明月一轮,有时看到繁星几点……凡春夏秋冬,阴晴寒暑,风雨雷电,蚊蝇蜻蜒,蝙蝠飞鸟,树木花草,天光云色,轮廓虽小而变化无穷,均甚可观。蛙君喜而时习之,揣摩烂熟,因象生意,因意生气,因气生力,力发笔从,一幅幅亦古亦今,非古非今的奇画出世矣。 蛙君画甚为走红,以致走向世界,在香港、纽约、苏黎世的绘画拍卖市场上亮相,有一幅莫名其妙图,卖到250美元。 这一消息传来,舆论哗然。或曰,250美元算什么,实是对我美术家之污辱。毕加索之画曾卖2500万美元!蛙君售价不过毕老的十万分之一,实是有辱人格国格。或曰,这250元也是看准了蛙君二百五,才略施小计,吊蛙君的胃口,心怀叵测,别有用心,对蛙君表现,应该查一查。或曰,250元是一个伟大的开端,有了二百五才有二千五、二万五、二十五万以至更多,蛙君的画实代表了时代潮流,体现了东西方文明的撞击、融合、火花、变奏、误区、怪圈……云云。 一好事记者对蛙君进行追踪采访。蛙君幼稚,便把自己如何如何坐井观天作画一五一十地告诉了记者。记者写了报道,舆论再次哗然。或曰,某方面之所以出250元,无非是妄图把吾们的艺术家全部干净彻底地赶到井里去。或曰,吾早就说过蛙某的画没有前途,怎么样?勿谓言不预也。或曰,坐井观天,其实连二百五的画也是画不出来的。记者报道,故弄玄虚,哗众取宠,“克里空”,实违背了新闻道德与新闻纪律,必须严办,不可纵容也。或曰,蛙某坐井观天,偏住一隅,实是对于艺术事业的挑战,而他的挑战居然成功了,惊世骇俗,不能掉以轻心。或曰,蛙某,虽然不才,却亦不应全盘否定。坐井而画,误入歧途,能坐视不管不问不援不救乎?! 于是制定了救助蛙君系统工程计划。拉上他航海航空航天,令其知世界之大与井口之小以及以往诸画之微渺,拉上他参与各种招待会座谈会冷餐会纪念会发奖会校友会联欢会追悼会大宴会小宴会舞会今晚我们相识会……令其知世界之美妙缤纷诱惑梯突。蛙君如饥似渴如醉如痴如醍醐灌顶,暂停做画,不谈二百五的艺术。而是徜徉宇宙,遨游太空,沈浸人生,享受快乐。人皆谓蛙君好戏,还在后头呢。 坐井观天新启示 文/刘先明“ 一只青蛙坐在井里,一只小鸟飞来,落在井沿上。 青蛙问小鸟:“你从哪儿飞来呀?” 小鸟回答说:“我从远处飞来。我在天空中飞了一百多里,口渴了,下来找点水喝。” 青蛙说:“朋友,别说大话了!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 小鸟说:“你弄错了,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 青蛙笑了,说:“朋友,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看见天。我不会弄错的。” 小鸟也笑了,说:“朋友,你是弄错了。不相信,你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吧。” 这个“坐井观天”的成语故事家喻户晓,通常用来比喻某人的见识有限,眼光短浅;当我们再对这则成语故事分析后,会有更深刻和实际的启示。 就这个故事来分析,焦点在于青蛙该不该跳出来看。答案是肯定的。但为什么要“跳出来”呢?就为了看看天有多大吗? 青蛙跳出来看看的目的不该是看天有多大,而是要知道无边无际的天底下,应该在跳出来后,在明白井外有井、井外有湖的情况下,在确保能维持自己生命时间情况下的活动距离范围里、再去寻找有没有比这口井更好的湖泊或水井,进一步去发现并栖身于水源比这口井的水源更充足、水质也更适合青蛙生存和繁衍的水源地,或湖泊或水井。 但是在决定是否马上跳出来的时候,它也要考虑跳跃能力、环境条件等问题,如果井中的环境和它的跳跃能力都不可能让它跳跃出来,受伤的可能性就越大,应该要等到井里水多、能够跳出来的时候跳,如果能有锻炼身体的作用,可以边锻炼边试跳,否则那只会是无味的浪费和消耗。青蛙跳出来后,如果没找到比这口井适合自己生存和繁衍的环境,它应该在欣赏了自然界的美妙、知道了天有多大的信息后,再回到这口井里去、维持它的生命、繁衍后代、完成它的使命。 每一个动物都是具有其独特的自然功能并在自然界的生物链中发挥作用的,每个动物要在生物链中发挥作用,前提是要形成和具备本动物群种的生命、繁衍能力,青蛙的使命也应该是繁衍生命的、成为自然界生物链中不可断的一个链,那么它的生命中是不能没有水的,而井是较能积蓄、保存水,是比较适合青蛙生存的地方,对于青蛙来讲,它要关心的是水以及能盛满水的湖泊或水井,只有有了这样的水资源和水环境,它才能生存、实现自己繁衍生命的使命,不乏是一个暂时的明智选择。 这个故事自然也可以应用到人类身上。因为我们身上有青蛙的影子。

坐井观天成语小故事

        天道酬勤是指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是指古今中外所称道的多劳多得。大家清楚天道酬勤的典故吗?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天道酬勤的成语典故,供大家阅读!

天道酬勤的成语典故

        没有人能只依靠天分成功。上帝给予了天分,勤奋将天分变为天才。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然他小时候的天赋却不高。有一天在家读书,对一篇文章重复不知道多少遍了,还在朗读,因为,他还没有背下来。这时候他家来了一个贼,潜伏在他的屋檐下,希望等读书人睡觉之后捞点好处。可是等啊等,就是不见他睡觉,还是翻来复去地读那篇文章。贼人大怒,跳出来说,?这种水平读什么书?然后将那文章背诵一遍,扬长而去!贼人是很聪明,至少比曾先生要聪明,但是他只能成为贼,而曾先生却成为毛泽东主席都钦佩的人:?近代最有大本夫源的人。?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那贼的记忆力真好,听过几遍的文章都能背下来,而且很勇敢,见别人不睡觉居然可以跳出来?大怒?,教训曾先生之后,还要背书,扬长而去。但是遗憾的是,他名不见经传,曾先生后来启用了一大批人才,按说这位贼人与曾先生有一面之交,大可去施展一二,可惜,他的天赋没有加上勤奋,变得不知所终。

天道酬勤的成语解析

        拼音tiān d?o ch?u q?n

        ?天道酬勤?这个成语的意思是:上天偏爱于勤奋的人们,付出的努力一定会有所回报,也说明了机遇和灵感往往只光顾有准备的头脑,只垂青于孜孜以求的勤勉者。指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是指古今中外所称道的多劳多得。

        出处出自 《论语》 的?天道?即?天意?酬?即酬谢、厚报的意思?勤?即勤奋、敬业的意思,就是说?天意厚报那些勤劳、勤奋的人?。

天道酬勤的成语造句

        1.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天道酬勤奋,鲲鹏展宏图;青云上高楼,升职步步高!祝喜上加喜,再接再励,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2.天道酬勤,并不是天赋异禀必成大器,天时地利人和加上勤学苦练才能造就最终的成果,主人公还需要经历更多磨练,更多的困难才能真正的修身成神。

        3.天道酬勤,自己的努力,永远不会白费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要自己能一点一点积累起来,到时候就能站在NBA的舞台,找到自己的叔公了。

        4.天道酬勤,功不唐捐,艺术家们只要真的付出心血了,苦心孤诣,殚精竭虑,不惜?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就肯定会有丰硕的收获。

        5.林暮一直相信,天道酬勤,勤能补拙,只要持之以恒,终将有所收获。

        6.所谓契机,不过莫须有的东西,老夫只信,天道酬勤,勤能补拙。

        7.尊重他人,欣赏他人,重情谊,善合作,讲诚信;知书达理,不卑不亢;敢于梦想,乐于追求;相信天道酬勤,功不唐捐。

        8.只要功夫下的深,铁杵磨成针,天道酬勤,那么从此以后我便开始新的征程。

        9.相比那些天赋禀异的少年来说,重庆育才中学的王旭冉同学更多的体会则是天道酬勤。

        10.没关系,我们只是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路,等你找到了亚美易购网店加盟,你就会明白天道酬勤,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存在的意义。

        11.天道酬勤,他进城务工踏上了创业之路;商道酬信,他取得合作者的信任,成为三德集团的股东;地道酬善,富裕之后的他,倾囊而出,帮助他人,从不言功。

        12.强手如云的学校里,能够长期保持稳定好成绩并不容易,聪慧之外,刘泽健更相信天道酬勤。

        13.季羡林先生亲笔题词的两块牌匾?天道酬勤?和?至德要道?。

        14.天道酬勤,最终两人均顺利考入新竹师范学校,苏云峰甚至还一路求学至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15.国学大师季羡林亲笔题词?天道酬勤?、?至德要道?,以表彰他们在高考中取得的好成绩,并寄语希望他们今后努力学习最精要的道理。

        16.天道酬勤,凭借艰苦磨炼与不懈努力,黄凯红一步一个脚印,成为多部影视作品的参与者与制作人。

开天辟地的成语故事

       坐井观天

       zuò jǐng guān tiān

       [释义] 坐在井底看天。比喻眼界狭小;见识有限。

       [语出] 唐·韩愈《原道》:“坐井而观天;日天小者;非天小也。”

       [近义] 管窥蠡测 井底之蛙 井蛙之见 窥豹一斑 挂一漏万 目光如豆 鼠目寸光

       [反义] 见多识广 面面俱到 无微不至 应有尽有 包罗万象 无懈可击 天衣无缝 高瞻远瞩远见卓识

       [用法] 含贬义。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结构] 连动式。

       一只青蛙坐在井里,一只小鸟飞来,落在井沿上.

       青蛙问小鸟:“你从哪儿飞来呀?” 小鸟回答说:“我从远处飞来.我在天空中飞了一百多里,口渴了,下来找点水喝.” 青蛙说:“朋友,别说大话了!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 小鸟说:“你弄错了,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 青蛙笑了,说:“朋友,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看见天.我不会弄错的.” 小鸟也笑了,说:“朋友,你是弄错了.不相信,你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吧.”

       开天辟地的成语故事1

1 开天辟地的故事

        神话中传说,世上最早时,天地浑然一体。世界像个鸡蛋,天地的开创人盘古就在蛋里。

        一万八千年后,盘古从蛋里走出来。蛋里淡淡的烟云冉冉上升,变成青天。混浊的沉渣逐渐凝聚,变成大地。天地近在咫尺。盘古弯曲着背把天地撑开。盘古顶开立地一万八千年,终于把天撑高。天地再也不会合在一起,盘古才安然死去。他呼出的气,变成风和云。他留下的声音,变成雷霆。他的眼睛变成太阳和月亮。

        盘古开创了世界。

2 开天辟地材料

        发音kāi tiān pigrave; digrave;

        出处三国-吴-徐整《三五历纪》: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在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

        解释古代神话传说:盘古氏开辟天地,开始有人类历史。表示以前从未有过,有史以来第一次。

        近义词前所未有

        用法作谓语、定语;比喻前所未有的伟大事业

开天辟地的成语故事2

成语:

        开天辟地

拼音:

        kāi tiān pigrave; digrave;

解释:

        古代神话传说:盘古氏开辟天地,开始有人类历史。后常比喻空前的,自古以来没有过的。

出处:

        三国-吴-徐整《三五历纪》: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在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

        开天辟地这则成语的意思是表示开始有人类历史,也用来表示前所未有,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次。

        这个成语来源于徐整《三五历记》,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

        远古人生活在天地之间,他们很想知道天地是怎样形成的。渐渐地,他们创造出一个开天辟地的神话故事。

        据说很久很久以前,天地还没有形成,到处是一片混沌。它无边无沿,没有上下左右,也不分东南西北,样子好像一个浑圆的鸡蛋。这浑圆的东西当中,孕育一个人类的祖先--盘古。

        过了一万八千年,盘古在这浑圆的东西中孕育成熟了。他发现眼前漆黑一团,非常生气,就用自己制造的斧子劈开了这混混沌沌的圆东西。随着一声巨响,圆东西里的混沌,轻而清的阳气上升,变成了高高的蓝天,重而浊的阴气下沉,变成了广阔的大地。从此,宇宙间就有了天地之分。

开天辟地的成语故事3

        出处

        《艺文类聚》卷一。

        在上古期间,宇宙处于混沌之中。就在这片混沌之中,孕育了人类最早的祖先--盘古。

        盘古刚出生时,世界上没有光明。盘古可忍受不了这些,他用一只斧头向这个混沌劈去。只听得轰隆一声,那个混沌的东西分成了两半。

        其中较轻的阳气上升,变成了高高在上的蓝天;而那些较重的阴气下沉,变成了广阔辽远的大地。因此,天和地就形成了。盘古出世后,他头顶蓝天,脚踏大地,立于天地之间。后来人们就用顶天立地来形容一个人的伟大。随着盘古一天一天地长大,天和地之间的距离也就一天一天地增加。

        这样又有一万八千年过去了,天和地就变成了今天的样子。盘古这个顶天立地的巨人,他让天和地之间由一团混沌,变成了上有天,下有地的空间,他自己也变成了一个九万里高的巨人。

        盘古造出了天和地,他就是天和地的主宰。在天上,一切天气的变化都与他有关:他叹气,天地之间就狂风大作;他发怒,天空就会阴云密布;他发出鼾声,空中就会雷声隆隆;他哭泣,天空就会大雨瓢泼:而当他高兴的时候,天空就会万里无云在地上,自然的一切都是他死后的遗迹。我国中原的五岳就是他身体的各个部位变来的:东岳泰山是他高昂的头;西岳华山是他的`脚;中岳嵩山是他隆起的肚子;而南岳衡山和北岳恒山则是他的两个肩胛。甚至他的头发和汗毛也全变成了树木和花草。

        释义

        开天辟地这则成语原来指盘古创造天和地,后来指有史以来的意思。

开天辟地的成语故事4

        《三五历记》、《五运历年记》等古书都有记述盘百开天辟地的神话传说。

        世界在最古、最初的时候,天地不分,一片混沌,像个巨大的鸡蛋。世界的开创者盘古,就孕育在这个大蛋里。

        盘古,也称为盘古氏。好比一个胎儿,他在这个原始世界的大蛋里,慢慢成长,大约过了一万八千年,他开始活动起来。他一动,大蛋就裂开了?蛋里--部分轻而淸的气体似的东西,逐渐上升,变成了天,另一部分重而浊的杂渣似的东西,逐渐下沉,凝成了地。这样才开始有了天地之分。不过,最初的天和地,上下相距大概是很近的。

        当时,盘古在天地之间,就不得不头顶天、脚立地,甚至腰都直不起来,逼得很难受。他竭力撑持,不让天地合拢以后,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盘古的身长也每天增加一丈,始终顶天立地地撑持着。

        大约又过了一万八千年,天已经升得很高,地也已经凝结得很厚了,中间的距离,推算起来大约是九万里。也就是说,盘古的身材,这时候大约是九万里。他像一座高人云霄的大山,矗立在天地之间。这时,天和地的构造,相当巩固,天不再升高,地也不再加厚,天地重合的可能已经不存在了。盘古开天辟地的艰巨任务,至此完成。他也倒下来,死了。

       好了,关于“天成语典故”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讲解对“天成语典故”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