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成语故事大全 四字成语及解释_古代成语故事大全 四字成语及解释图片
在这个数字化的时代,古代成语故事大全 四字成语及解释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今天,我将和大家分享关于古代成语故事大全 四字成语及解释的今日更新,让我们一起跟上时代的步伐。
1.经典的成语故事及解释
2.四字成语出处及故事
3.四字成语故事和解释
4.历史故事成语,不少于四个并解释它的意思
5.四字成语故事有哪些?
6.古代四字成语故事五篇
经典的成语故事及解释
中国 文化 ,博大精深,了解 成语 故事 典故 ,既能提升我们的 语文知识 水平,又能活跃气氛。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经典的成语故事及解释,希望能帮助到大家!鸡鸣狗盗
有一次,孟尝君率领众宾客出使秦国。秦昭王将他留下,想让他当相国。孟尝君不敢得罪秦昭王,只好留下来。不久,大臣们劝秦王说:“留下孟尝君对秦国是不利的,他出身王族,在齐国有封地,有家人,怎样会真心为秦国办事呢?”秦昭王觉得有理,便改变了主意,把孟尝君和他的手下人软禁起来,只等找个借口杀掉。
昭王有个最受宠爱的妃子。孟尝君派人去求她救助。妃子答应了,条件是拿齐国那一件天下无双的狐白裘(qi?)(用白色狐腋的皮毛做成的皮衣)做报酬。这可叫孟尝君作难了,因为刚到秦国,他便把这件狐白裘献给了秦昭王。就在这时候,有一个门客说:“我能把狐白裘找来!”原先这个门客最善于钻狗洞偷东西。他了解到,那件狐白裘放在宫中的精品贮藏室里,便借着月光,钻进贮藏室把狐白裘偷了出来。妃子见到狐白裘高兴极了,想方设法说服秦昭王放弃了杀孟尝君的念头。
孟尝君立即率领手下人连夜偷偷骑马向东快奔。到了函谷关(在此刻河南省灵宝县,当时是秦国的东大门)正是半夜。按秦国法规,函谷关每一天鸡叫才开门,半夜时候,鸡怎样能叫呢?大家正犯愁时,只听见几声“喔,喔,喔”的雄鸡啼鸣,之后,城关外的雄鸡都打鸣了。原先,孟尝君的另一个门客会学鸡叫,而鸡是只要听到第一声啼叫就立刻会跟着叫起来的。怎样还没睡踏实鸡就叫了呢?守关的士兵虽然觉得奇怪,但也只得起来打开关门,放他们出去。
天亮了,秦昭王得知孟尝君已经逃走,立刻派出人马追赶。追到函谷关,人家已经出关多时了。孟尝君靠着鸡鸣狗盗之士逃回了齐国。
成语“鸡鸣狗盗”,比喻卑下的技能或具有这种技能的人。
鸡犬不宁
形容骚扰得厉害,连鸡狗都不得安宁。
柳宗元被贬到永州做司马,他目睹了民间哀鸿遍野、民不聊生的悲惨局面,写了一篇《捕蛇者说》。该 散文 描述一个捕蛇者宁愿冒着生命危险捕蛇,也不愿种地,因为贪官污吏们搞得当地鸡犬不宁。
道听途说
春秋时代,齐国有个人叫毛空,他爱听那些没有根据的 传说 ,然后再把自己听到的津津有味地讲给别人。有一次,毛空听到一只鸭和一块肉的事,他觉得十分稀奇,便告诉给艾子。他说:“有一个人,养了一只个性能生蛋的鸭,那鸭一天能生一百多个蛋。”他见艾子笑了,又说:“那天,从天空上掉下一块肉,那块肉长有三十丈,宽有十丈。”艾子笑着问道:“真的吗?有那样长的肉吗?”毛空急忙说:“噢,那就是长二十丈。”艾子仍不相信。他又改口:“必须是十丈长了。”艾子说:“你说的那只鸭是谁家养的?你说的那块肉掉在了什么地方?”毛空支支吾吾说不出来,最后只好说:“我是在路上听别人说的。”
成语“道听途说”就是从这个故事而来的。这一成语比喻在路上听到没有根据的言论或传闻,再去传给别人。
千呼万唤
形容再三催促。
白居易用诗歌为民请命,得罪了当时的权贵。因此被贬到江州做司马。他来到浔阳江边与即将离别的朋友送行,风吹着芦苇传来阵阵凄凉。他们上船喝起了酒来,江面上传来一阵琵琶声。他们驱船靠近,千呼万唤才见到那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佳人。
三令五申
春秋时侯,有一位著名军事家名叫孙武,他携带自己写的“孙子兵法”去见吴王阖(h?)闾(lǘ)。吴王看过之后说:“你的十三篇兵法,我都看过了,是不是拿我的军队试试?”孙武说能够。吴王再问:“用妇女来试验能够吗?”孙武说也能够。于是吴王召集一百八十名宫中美女,请孙武训练。
孙武将她们分为两队,用吴王宠爱的两个宫姬为队长,并叫她们每个人都拿着长戟(jǐ)。队伍站好后,孙武命搬出铁钺(yu?)(古时杀人用的刑具),三番五次向她们申诫。说完便击鼓发出向右转的号令。怎知众女兵不单没有依令行动,反而哈哈大笑。
孙武见状,又将刚才一番话详尽地再向她们解释一次,再而击鼓发出向左转的号令,众女兵仍然只是大笑。孙武便说:“解释不明,交代不清,是将官的过错。既然交代清楚而不听令,就是队长和士兵的过错了。”说完命左右随从把两个队长推出斩首。吴王见孙武要斩他的爱姬,急忙派人向孙武讲情,但是孙武说:“我既受命为将军,将在军中,君命有所不受!”遂命左右将两女队长斩了,再命两位排头的为队长。自此以后,众女兵无论是向前向后,向左向右,甚至跪下起立等复杂的动作都认真操练,再不敢儿戏了。
“三令五申”,即反复多次向人告诫的意思。
一叶障目
眼睛被一片树叶挡住,指看不到事物的全貌。
有个书呆子从古书上读到”蝉翳叶“的故事,信以为真,就四处寻找,把蝉躲藏处的树叶全部摘下,拿回家遮脸作试验,问妻子能不能看见他。妻子气愤说看不见。他就拿这片树叶去街上行窃,被抓后说:”我一叶障目,你们能看见吗?“
相关 文章 :
1. 经典的成语故事大全
2. 经典成语故事5则
3. 经典成语故事赏析
4. 中国古代经典成语故事5篇
5. 中国古代经典成语故事
四字成语出处及故事
1. 含有四字的成语故事
疑邻盗斧 从前有个乡下人,丢了一把斧子。
他以为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于是处处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越看越觉得那人像是盗斧的贼。后来,丢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来是前几天他上山砍柴时,一时疏忽失落在山谷里。
找到斧子后,他又碰见了邻居的儿子,再留心看看他,怎么也不像贼了。 疑邻盗斧:不注重事实根据,对人、对事胡乱猜疑。
2.揠苗助长 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农夫,他总是嫌田里的庄稼长得太慢,今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觉得禾苗好像总没有长高。他心想:有什么办法能使它们长得高些快些呢? 有一天,他来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
一大片禾苗,一棵一棵地拔真费了不少的力气,等他拔完了禾苗,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了,可是他心里却很高兴。回到家里还夸口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好几寸!”他儿子听了,赶忙跑到田里去看,发现田里的禾苗全都已经枯死了 3.不可救药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
凡伯不但有诗才,而且善于治理国事。后来,他在周厉王身边辅佐朝政。
可是,周厉王飞横跋扈,枉法断事。奸臣则百般诌媚讨好。
凡伯直言相劝,列数朝政弊端,奸臣却在周厉王耳边说他的坏话。周厉王对凡伯十分厌烦,从此,奸臣出入宫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
凡伯十分愤慨,写了一首诗,后来收入《诗经》。诗中抨击奸臣说:“作恶多端,不可救药!” “不可救药”:病重到不能用药救活。
后比喻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4.乘风破浪 古代南北朝的时候,宋国有位将军姓宗名悫,他从小就很勇敢,也很有抱负。
有一天,宗悫的叔父问他有什么志向,宗悫回答道:“愿乘长风,破万里浪。”意思是:我一定要突破一切障碍,勇往直前,干一番事业。
宗悫经过勤学苦练,努力奋斗,终于成为一位能征善战的将军。 后来,人们就用“乘风破浪”来形容不怕困难,奋勇前进的精神 5.一衣带水 南北朝的时候,北方的北周和南方的陈国以长江为界。
北周的宰相杨坚,废了周静帝,自己当皇帝,建立了隋朝。 他决心要灭掉陈国,曾说:“我是全国老百姓的父母,难道能因为有一条像衣带那样窄的长江隔着,就看着南方百姓受苦而不拯救他们吗? 后来人们就用“一衣带水”来比喻只隔了一条狭窄水域的,靠得非常近的两地。
6.高山流水 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俞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琴技达到水平,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
伯牙的老师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波涛声。伯牙举目眺望,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山林树木,郁郁葱葱,如入仙境一般。
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耳边仿佛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谐动听的音乐。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伯牙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
老师告诉他:“你已经学了。”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
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
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他知道此人是知音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色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
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故事出自《列子·汤问》。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7.一字之师 指改正文章中一个非常关键的字的老师。 该语出自宋代陶岳《五代史补》。
唐朝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中一个非常繁荣的时期,文学艺术也很发达,其中以诗最具有代表性。当时,不仅诗人多,创作的诗多,而且在艺术上、内容水平上都很高。
在当时众多的诗人中,有一个诗人叫齐已,某年冬天,他在大雪后的原野上,看到傲雪开放的梅花,诗兴大发,创作了一首《早梅》诗,咏诵在冬天里早开的梅花。诗中有两句这样写道: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写好后,他觉得非常满意。 有一个叫郑谷的人,看到齐已写的这首诗后,认为这首诗的意味未尽。
于是,他经过反复思考推敲,将这两句诗改为: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因为他认为既然数枝梅花都开了,就不能算是早梅了。
郑谷的这一改动,虽然只将数字改为一字,只有一字之改,但却使《早梅》更贴切题意了,诗的意境也更完美了。齐已对郑谷的这一改动非常佩服,当时即称郑谷为自己的一字师。
8.专心致志 从前有一个下棋能手名叫秋,他的棋艺非常高超。 秋有两个学生,一起跟他学习下棋,其中一个学生非常专心集中精力跟老师学习。
另一个却不这样,他认为学下棋很容易,用不着认真。老师讲解的时候,他虽然坐在那里,眼睛也好像在看着棋子可心里却想着:“要是现在到野外射下一只鸿雁,美餐一顿该多好。”
因为他总是胡思乱想心不在焉,老师的讲解一点也没听进去。 结果,虽然两个学生同是。
2. 四字成语故事(急)成语小故事1.疑邻盗斧 从前有个乡下人,丢了一把斧子。
他以为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于是处处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越看越觉得那人像是盗斧的贼。后来,丢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来是前几天他上山砍柴时,一时疏忽失落在山谷里。
找到斧子后,他又碰见了邻居的儿子,再留心看看他,怎么也不像贼了。 疑邻盗斧:不注重事实根据,对人、对事胡乱猜疑。
2.揠苗助长 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农夫,他总是嫌田里的庄稼长得太慢,今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觉得禾苗好像总没有长高。他心想:有什么办法能使它们长得高些快些呢? 有一天,他来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
一大片禾苗,一棵一棵地拔真费了不少的力气,等他拔完了禾苗,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了,可是他心里却很高兴。回到家里还夸口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好几寸!”他儿子听了,赶忙跑到田里去看,发现田里的禾苗全都已经枯死了 3.不可救药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78988e69d8331333234306366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
凡伯不但有诗才,而且善于治理国事。后来,他在周厉王身边辅佐朝政。
可是,周厉王飞横跋扈,枉法断事。奸臣则百般诌媚讨好。
凡伯直言相劝,列数朝政弊端,奸臣却在周厉王耳边说他的坏话。周厉王对凡伯十分厌烦,从此,奸臣出入宫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
凡伯十分愤慨,写了一首诗,后来收入《诗经》。诗中抨击奸臣说:“作恶多端,不可救药!” “不可救药”:病重到不能用药救活。
后比喻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4.乘风破浪 古代南北朝的时候,宋国有位将军姓宗名悫,他从小就很勇敢,也很有抱负。
有一天,宗悫的叔父问他有什么志向,宗悫回答道:“愿乘长风,破万里浪。”意思是:我一定要突破一切障碍,勇往直前,干一番事业。
宗悫经过勤学苦练,努力奋斗,终于成为一位能征善战的将军。 后来,人们就用“乘风破浪”来形容不怕困难,奋勇前进的精神 5.一衣带水 南北朝的时候,北方的北周和南方的陈国以长江为界。
北周的宰相杨坚,废了周静帝,自己当皇帝,建立了隋朝。 他决心要灭掉陈国,曾说:“我是全国老百姓的父母,难道能因为有一条像衣带那样窄的长江隔着,就看着南方百姓受苦而不拯救他们吗? 后来人们就用“一衣带水”来比喻只隔了一条狭窄水域的,靠得非常近的两地。
3. 四字成语小故事成语小故事----疑邻盗斧 从前有个乡下人,丢了一把斧子。
他以为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于是处处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越看越觉得那人像是盗斧的贼。后来,丢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来是前几天他上山砍柴时,一时疏忽失落在山谷里。
找到斧子后,他又碰见了邻居的儿子,再留心看看他,怎么也不像贼了。 疑邻盗斧:不注重事实根据,对人、对事胡乱猜疑。
2.揠苗助长 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农夫,他总是嫌田里的庄稼长得太慢,今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觉得禾苗好像总没有长高。他心想:有什么办法能使它们长得高些快些呢? 有一天,他来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
一大片禾苗,一棵一棵地拔真费了不少的力气,等他拔完了禾苗,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了,可是他心里却很高兴。回到家里还夸口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好几寸!”他儿子听了,赶忙跑到田里去看,发现田里的禾苗全都已经枯死了 3.不可救药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
凡伯不但有诗才,而且善于治理国事。后来,他在周厉王身边辅佐朝政。
可是,周厉王飞横跋扈,枉法断事。奸臣则百般诌媚讨好。
凡伯直言相劝,列数朝政弊端,奸臣却在周厉王耳边说他的坏话。周厉王对凡伯十分厌烦,从此,奸臣出入宫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
凡伯十分愤慨,写了一首诗,后来收入《诗经》。诗中抨击奸臣说:“作恶多端,不可救药!” “不可救药”:病重到不能用药救活。
后比喻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4.乘风破浪 古代南北朝的时候,宋国有位将军姓宗名悫,他从小就很勇敢,也很有抱负。
有一天,宗悫的叔父问他有什么志向,宗悫回答道:“愿乘长风,破万里浪。”意思是:我一定要突破一切障碍,勇往直前,干一番事业。
宗悫经过勤学苦练,努力奋斗,终于成为一位能征善战的将军。 后来,人们就用“乘风破浪”来形容不怕困难,奋勇前进的精神 5.一衣带水 南北朝的时候,北方的北周和南方的陈国以长江为界。
北周的宰相杨坚,废了周静帝,自己当皇帝,建立了隋朝。 他决心要灭掉陈国,曾说:“我是全国老百姓的父母,难道能因为有一条像衣带那样窄的长江隔着,就看着南方百姓受苦而不拯救他们吗? 后来人们就用“一衣带水”来比喻只隔了一条狭窄水域的,靠得非常近的两地。
6.高山流水 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俞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琴技达到水平,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
伯牙的老师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波涛声。伯牙举目眺望,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山林树木,郁郁葱葱,如入仙境一般。
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耳边仿佛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谐动听的音乐。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伯牙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
老师告诉他:“你已经学了。”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
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
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他知道此人是知音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色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
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故事出自《列子·汤问》。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7.一字之师 指改正文章中一个非常关键的字的老师。 该语出自宋代陶岳《五代史补》。
唐朝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中一个非常繁荣的时期,文学艺术也很发达,其中以诗最具有代表性。当时,不仅诗人多,创作的诗多,而且在艺术上、内容水平上都很高。
在当时众多的诗人中,有一个诗人叫齐已,某年冬天,他在大雪后的原野上,看到傲雪开放的梅花,诗兴大发,创作了一首《早梅》诗,咏诵在冬天里早开的梅花。诗中有两句这样写道: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写好后,他觉得非常满意。 有一个叫郑谷的人,看到齐已写的这首诗后,认为这首诗的意味未尽。
于是,他经过反复思考推敲,将这两句诗改为: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因为他认为既然数枝梅花都开了,就不能算是早梅了。
郑谷的这一改动,虽然只将数字改为一字,只有一字之改,但却使《早梅》更贴切题意了,诗的意境也更完美了。齐已对郑谷的这一改动非常佩服,当时即称郑谷为自己的一字师。
8.专心致志 从前有一个下棋能手名叫秋,他的棋艺非常高超。 秋有两个学生,一起跟他学习下棋,其中一个学生非常专心集中精力跟老师学习。
另一个却不这样,他认为学下棋很容易,用不着认真。老师讲解的时候,他虽然坐在那里,眼睛也好像在看着棋子可心里却想着:“要是现在到野外射下一只鸿雁,美餐一顿该多好。”
因为他总是胡思乱想心不在焉,老师的讲解一点也没听进去。 结果,虽然。
4. 四字成语故事(急)“风声鹤唳”这则成语的唳是鸟叫。
把风的响声、鹤的叫声,都当做敌人的呼喊声,疑心是追兵来了。形容惊慌失措,神经极度紧张。
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谢玄传》,坚众奔溃,余众弃甲宵遁,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十七八。 公元383年,前秦皇帝苻坚组织90万大军,南下攻打东晋。
东晋王朝派谢石为大将,谢玄为先锋,带领8万精兵迎战。 苻坚认为自己兵多将广,有足够的把握战胜晋军。
他把兵力集结在寿阳(今安徽寿县)东的淝水边,等后续大军到齐,再向晋军发动进攻。 为了以少胜多,谢玄施 出计谋,派使者到秦营,向秦军的前锋建议道:“贵军在淝水边安营扎寨,显然是为了持久作战,而不是速战速决。
如果贵军稍向后退,让我军渡过淝水决战,不是 更好吗?” 秦军内部讨论时,众将领都认为,坚守淝水,晋军不能过河。待后续大军抵达,即可彻底击溃晋军。
因此不能接受晋军的建议。 但是,苻坚求胜心切,不同意众将领的意见,说:“我军只要稍稍后退,等晋军一半过河,一半还在渡河时,用精锐的骑兵冲杀上去,我军肯定能大获全胜!” 于是,秦军决定后退。
苻坚没有料到,秦军是临时拼凑起来的,指挥不统一,一接到后退的命令,以为前方打了败仗,慌忙向后溃逃。 谢玄见敌军渍退,指挥部下快速渡河杀敌。
秦军在溃退途中,丢弃了兵器和盔甲,一片混乱,自相践踏而死的不计其数。那些侥幸逃脱晋军追击的士兵,一路上听到 呼呼的风声和鹤的鸣叫声,都以为晋军又追来了,于是不顾白天黑夜,拼命地奔逃。
就这样,晋军取得了“淝水之战”的重大胜利。 ------------ 西晋末年发生内乱,因为长期的动荡不安,最后西晋不幸灭亡。
琅琊王司马睿就在建康建立了东晋。 当晋朝渡江来到南方,胡人就霸占了北方。
不过,北方后来被前秦全部占领,与江南的东晋对立。当时前秦的首领叫苻坚,他请汉人王猛当他的宰相,一心要让国家变得十分强盛。
为了完成统一中国的心愿,苻坚就带着八十万大军攻打南方。晋朝的君臣一听到消息都非常害怕,只有丞相谢安十分镇定,从容不迫地安排打仗的事情。
就在淝水这个地方,谢安趁前秦军队还没集合好,迅速派兵渡河去偷袭前秦的军队。前秦因此输得很惨,士兵到处逃命,听到风声或鹤叫的声音,都以为晋军来了,非常害怕。
在这场战役中,前秦的士兵伤亡惨重,同时决定了南北日后长期对峙的局面。骡骑王武于;是卫玠之舅,隽爽有风姿,见玠叹曰:“珠玉在侧,觉我形秽。”
释义“惭”,惭愧;“形秽”,丑陋,不体面。因为自己在某一方不如别人而有一种惭愧的感觉。
故事 晋朝时候,有个骠骑将军名叫王济,相貌英俊,待人接物也 很有风度。虽然是个提刀弄枪的军人,但平时读书论经,才学很好, 在城里也颇有名声。
有一年,王济的外甥卫玠母子前来投靠王济。王济一见卫玠如此眉清目秀,风度翩翩,简直惊呆了。
他对卫母说: “人家都说我相貌漂亮过人,现在与外甥一比,就像把石块与明珠宝玉放在一起,我真是太难看了!” 过了几天,王济带着卫玠,骑着马去拜见亲朋好友。走到街上。
看见卫玠的人都以为他是白玉雕成的,大家都争着围观,你挤我拥。 几乎哄动了全城。
好不容易到了亲戚家,亲友们想了解一下卫万玠以外貌漂亮,学问是否出众,便坚持要他讲解玄理。卫玠推辞不了,便讲了起来。
讲的时间不长,听的人却没有一个不称赞他讲得精深透彻的。人们嘻笑着说:“看来,你们三王抵不上卫家的一个儿郎啊!”王济说:“是啊,和我这外甥一起走,就像有明珠在我身旁,熠熠发光。”
秋时代,楚平王是个很迷恋女人的君王,后来还霸占了自己的儿媳妇。大臣伍奢对君主这样的行为非常反对。
楚王一不高兴,下令把伍奢抓起来,连伍奢的大儿子也一起被杀死。然后,二儿子伍子胥看情形不对,他赶紧逃命。
一路上躲躲藏藏,有什么风吹或草摇动的声音,他都会被吓到。有一天,伍子胥来到江边,遇到一个渔翁,伍子胥把事实真相都告诉了他。
后来,渔翁上岸帮他找吃的,伍子胥怕他去告密,就躲在岸上的芦苇丛里。等到渔翁一回来,发现他不在,就要他不用担心,快点出来,让他吃了一顿丰盛的晚餐。
当伍子胥要走之前,还叮咛渔翁千万不要跟别人说起见过他的事情。渔翁见伍子胥怀疑自己,为了不让他担心,竟然投江而死。
伍子胥非常难过,继续逃亡的生活。后来,他在吴国受到重用,掌握了吴国的军队,他立刻攻打楚国,报了杀父的深仇大恨。
三国时代,西蜀和东吴发生战争。 东吴渐渐抵抗不了西蜀。
东吴派出赵咨向魏国求救。 当时吴国和魏国之间,也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吴国仍然不得不去请求魏国的帮忙。
赵咨一到许都,魏文帝曹丕的态度十分傲慢,因为他瞧不起东吴。 于是,他故意问赵咨:“东吴像你这样的人才有多少啊?” 赵咨很有自信的回答:“我国聪明能干、文武双全的人,大概有八、九十人。
像我这么差的人,多得可以用车来载,用斗来量,实在数都数不完啊!”战国时代的齐威王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当上了皇帝。 年轻的他因此骄傲自满,每天饮酒作乐,不但不处理国家大事。
不准大臣劝阻,如果有人不听他。
5. 十个四字成语和意思向壁虚构 (xiàng bì xū gòu) 解释:向壁:对着墙壁.即对着墙壁,凭空造出来的.比喻不根据事实而凭空捏造. 出处:汉·许慎《说文解字·序》:“世人大共非訾,以为好奇者也,故诡更正文,乡壁虚造不可知之书,变乱常行,以耀于世.” 示例:乡壁虚造,顺非而泽,持之似有故,言之若成理. 严复《救亡决论》 更多相关内容(同义词、反义词、歇后语、典故、成语故事、英文、日文等.) 向壁虚造 (xiàng bì xū zào) 解释:向壁:对着墙壁;虚造:虚构.即对着墙壁,凭空造出来的.比喻无事实根据,凭空捏造. 出处:汉·许慎《说文解字·序》:“乡壁虚造不可知之书,变乱常行,以耀于世.” 示例:~,顺非而泽,持之似有故,言之若成理. 严复《救亡决论》 更多相关内容(同义词、反义词、歇后语、典故、成语故事、英文、日文等.) 向风靡然 (xiàng fēng mǐ rán) 解释:向风:闻风仰慕;靡然:倒伏的样子.形容人倾心向往. 出处:《汉书·儒林传》:“黜黄老、刑名、延文学儒者以百数,而公孙弘以治《春秋》为丞相封侯,天下学士,靡然乡风.” 示例:于是怀文之士,莫不~. 唐·卢照邻《乐府杂诗序》 更多相关内容(同义词、反义词、歇后语、典故、成语故事、英文、日文等.) 向风慕义 (xiàng fēng mù yì) 解释:指向往其教化,仰慕其礼义.或指向往其风度,仰慕其义行. 出处:明·张居正《番夷求贡疏》:“因而连合西僧,向风慕义,交臂请贡,献琛来王.” 示例:参加的有社友,也有~来的非社友,共有一百有九人之多. 郑逸梅《南社丛谈·南社后期活动》 更多相关内容(同义词、反义词、歇后语、典故、成语故事、英文、日文等.) 向火乞儿 (xiàng huǒ qǐ ér) 解释:向火:烤火;乞儿:乞丐.近火取暖的乞丐.比喻趋炎附势的人. 出处: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向火乞儿》:“今时之朝彦皆是向火乞儿,一旦火尽灰冷,暖气何在?” 示例:纷纷~多,独有君如择乳鹅. 宋·显万《送炭与湘山西堂惠然师》 更多相关内容(同义词、反义词、歇后语、典故、成语故事、英文、日文等.) 向明而治 (xiàng míng ér zhì) 解释:向明:天将要亮了;治:治理.形容勤于政事. 出处:《周易·说卦》:“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 示例:且人君恭己南面,~,紫微黄屋,至尊至重. 清·毕沅《续资治通鉴》卷十六 更多相关内容(同义词、反义词、歇后语、典故、成语故事、英文、日文等.) 向平愿了 (xiàng píng yuàn liǎo) 解释:向平:即东汉时向长,字子平;了:了结.向平的心愿已了.指儿女都已婚嫁. 出处:《后汉书·向长传》:“建武中,男女嫁既毕,敕断家事勿相关,当如我死也.于是遂肆意与同好北海禽庆俱游五岳名山,竟不知所终.” 示例: 更多相关内容(同义词、反义词、歇后语、典故、成语故事、英文、日文等.) 向平之原 (xiàng píng zhī yuán) 解释:称子女婚嫁事为“向平之愿”,子女婚嫁事毕为“向平愿了”. 出处: 示例: 更多相关内容(同义词、反义词、歇后语、典故、成语故事、英文、日文等.) 向平之愿 (xiàng píng zhī yuàn) 解释:向平:即东汉时向长,字子平.向平的心愿.指子女婚嫁之事. 出处:明·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第36卷:“这般一走,便可与杜郎相会,遂了向平之愿了.” 示例:如今儿子已经长大,拟于秋间为之完姻,以了‘~’.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56回 更多相关内容(同义词、反义词、歇后语、典故、成语故事、英文、日文等.) 向若而叹 (xiàng ruò ér tàn) 解释:比喻向高明者折服,而自叹不如. 出处:战国·宋·庄周《庄子·秋水》:“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示例:未有不望崖而返、~者也. 清·钱谦益《汲古阁毛氏新刻十七史序》 更多相关内容(同义词、反义词、歇后语、典故、成语故事、英文、日文等.) 向上一路 (xiàng shàng yī lù) 解释:佛教禅宗指不可思议的彻悟境界. 出处:《碧岩录》第二卷:“向上一路,千圣不传.学者劳形,如猿捉影.” 示例:清·王夫之《夕堂永日绪论外编》:“要之,更有~在.” 更多相关内容(同义词、反义词、歇后语、典故、成语故事、英文、日文等.) 向声背实 (xiàng shēng bèi shí) 解释:声:声名,这里指虚名;背:违背.指向往声名,背离实际. 出处:三国·魏·曹丕《典论·论文》:“常人贵远贱亲,向声背实;又患暗于自见,谓己为贤.” 示例:此并~,舍真从伪. 唐·刘知己《史通·杂说中》 更多相关内容(同义词、反义词、歇后语、典故、成语故事、英文、日文等.) 向天而唾 (xiàng tiān ér tuò) 解释:仰头向着天吐唾沫,唾沫还是落在自己的脸上.比喻本来想损害别人,结果受害的还是自己. 出处: 示例:~的行为极为不雅 更多相关内容(同义词、反义词、歇后语、典故、成语故事、英文、日文等.) 向炎乞儿 (xiàng yán qǐ ér) 解释:近火取暖的乞丐.比喻趋炎附势之徒. 出处: 示例:他的这种行为让我想起了~. 更多相关内容(同义词、反义词、歇后语、典故、成语故事、英文、日文等.) 向阳花木 (xiàng yáng huā mù) 。
6. 有关成语故事的四字词语加上意思安然无恙:指平安无事,没有患病或发生灾祸。
按兵不动:指军队暂不行动,以等待时机。也表示接受任务后不愿行动。
百折不挠:指无论遭受多少挫折都不动摇、不退缩、不屈服。形容意志坚强,品质刚毅。
班门弄斧:指在鲁班门前舞弄斧头,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
半途而废:指半路停下来不再前进,比喻做事中途停止,不能坚持到底。
杯弓蛇影:意思是指误把映入酒杯中的弓影当做蛇。比喻因错觉而疑神疑鬼,自我惊扰。
还有很多,鞭长莫及,捕风捉影,打草惊蛇,得意忘形,滴水穿石,呕心沥血,黄粱一梦,华而不实,狐假虎威,江郎才尽,狡兔三窟,竭泽而渔,指鹿为马,杞人忧天,卧薪尝胆,亡羊补牢等等,太多了
四字成语故事和解释
1. 出自成语典故的四字词语
战国:完璧归赵(蔺相如) 围魏救赵(孙膑) 退避三舍(重耳) 毛遂自荐(毛遂) 负荆请罪(廉颇) 纸上谈兵(赵括)一鼓作气(曹刿)千金买骨(郭隗) 讳疾忌医(蔡桓公)卧薪尝胆(勾践)杀妻求将(吴起)惊弓之鸟(更羸) 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 秦 :一字千金(吕不韦)指鹿为马(赵高)焚书坑儒(秦始皇)穷图匕见(荆轲) 悬梁刺股(苏秦、孙敬) 汉 :一饭千金(韩信)四面楚歌(项羽)约法三章(刘邦)孺子可教(张良) 背水一战(韩信)破釜沉舟(项羽)手不释卷(刘秀)金屋藏娇(刘彻) 暗渡陈仓(韩信)十面埋伏(项羽)投笔从戎(班超)马革裹尸(马援) 多多益善(韩信)老当益壮(马援)萧规曹随(萧何、曹参) 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 三国:鞠躬尽瘁(诸葛亮)三顾茅庐(刘备)煮豆燃萁(曹植)刮目相看(吕蒙) 初出茅庐(诸葛亮)乐不思蜀(刘禅)七步成诗(曹植)言过其实(马谡) 七擒七纵(诸葛亮)宝刀不老(黄忠)才高八斗(曹植)一身是胆(赵云) 封金挂印(关羽) 单刀赴会(关羽)望梅止渴(曹操)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诸葛亮) 晋: 入木三分(王羲之)闻鸡起舞(祖逖)东山再起(谢安)洛阳纸贵(左思) 草木皆兵(苻坚) 凿壁偷光(匡衡)狗尾续貂(司马伦) 南北朝:画龙点睛(张僧繇)江郎才尽(江淹) 宋: 精忠报国(岳飞)东窗事发(秦桧)胸有成竹(文与可) 检举。
2. 四字成语故事成语小故事----疑邻盗斧 从前有个乡下人,丢了一把斧子。
他以为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于是处处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越看越觉得那人像是盗斧的贼。后来,丢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来是前几天他上山砍柴时,一时疏忽失落在山谷里。
找到斧子后,他又碰见了邻居的儿子,再留心看看他,怎么也不像贼了。 疑邻盗斧:不注重事实根据,对人、对事胡乱猜疑。
2.揠苗助长 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农夫,他总是嫌田里的庄稼长得太慢,今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觉得禾苗好像总没有长高。他心想:有什么办法能使它们长得高些快些呢? 有一天,他来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
一大片禾苗,一棵一棵地拔真费了不少的力气,等他拔完了禾苗,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了,可是他心里却很高兴。回到家里还夸口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好几寸!”他儿子听了,赶忙跑到田里去看,发现田里的禾苗全都已经枯死了 3.不可救药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
凡伯不但有诗才,而且善于治理国事。后来,他在周厉王身边辅佐朝政。
可是,周厉王飞横跋扈,枉法断事。奸臣则百般诌媚讨好。
凡伯直言相劝,列数朝政弊端,奸臣却在周厉王耳边说他的坏话。周厉王对凡伯十分厌烦,从此,奸臣出入宫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
凡伯十分愤慨,写了一首诗,后来收入《诗经》。诗中抨击奸臣说:“作恶多端,不可救药!” “不可救药”:病重到不能用药救活。
后比喻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4.乘风破浪 古代南北朝的时候,宋国有位将军姓宗名悫,他从小就很勇敢,也很有抱负。
有一天,宗悫的叔父问他有什么志向,宗悫回答道:“愿乘长风,破万里浪。”意思是:我一定要突破一切障碍,勇往直前,干一番事业。
宗悫经过勤学苦练,努力奋斗,终于成为一位能征善战的将军。 后来,人们就用“乘风破浪”来形容不怕困难,奋勇前进的精神 5.一衣带水 南北朝的时候,北方的北周和南方的陈国以长江为界。
北周的宰相杨坚,废了周静帝,自己当皇帝,建立了隋朝。 他决心要灭掉陈国,曾说:“我是全国老百姓的父母,难道能因为有一条像衣带那样窄的长江隔着,就看着南方百姓受苦而不拯救他们吗? 后来人们就用“一衣带水”来比喻只隔了一条狭窄水域的,靠得非常近的两地。
6.高山流水 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俞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琴技达到水平,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
伯牙的老师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波涛声。伯牙举目眺望,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山林树木,郁郁葱葱,如入仙境一般。
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耳边仿佛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谐动听的音乐。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伯牙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
老师告诉他:“你已经学了。”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
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
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他知道此人是知音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色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
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故事出自《列子·汤问》。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7.一字之师 指改正文章中一个非常关键的字的老师。 该语出自宋代陶岳《五代史补》。
唐朝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中一个非常繁荣的时期,文学艺术也很发达,其中以诗最具有代表性。当时,不仅诗人多,创作的诗多,而且在艺术上、内容水平上都很高。
在当时众多的诗人中,有一个诗人叫齐已,某年冬天,他在大雪后的原野上,看到傲雪开放的梅花,诗兴大发,创作了一首《早梅》诗,咏诵在冬天里早开的梅花。诗中有两句这样写道: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写好后,他觉得非常满意。 有一个叫郑谷的人,看到齐已写的这首诗后,认为这首诗的意味未尽。
于是,他经过反复思考推敲,将这两句诗改为: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因为他认为既然数枝梅花都开了,就不能算是早梅了。
郑谷的这一改动,虽然只将数字改为一字,只有一字之改,但却使《早梅》更贴切题意了,诗的意境也更完美了。齐已对郑谷的这一改动非常佩服,当时即称郑谷为自己的一字师。
8.专心致志 从前有一个下棋能手名叫秋,他的棋艺非常高超。 秋有两个学生,一起跟他学习下棋,其中一个学生非常专心集中精力跟老师学习。
另一个却不这样,他认为学下棋很容易,用不着认真。老师讲解的时候,他虽然坐在那里,眼睛也好像在看着棋子可心里却想着:“要是现在到野外射下一只鸿雁,美餐一顿该多好。”
因为他总是胡思乱想心不在焉,老师的讲解一点也没听进去。 结果,虽然。
3. 含有四字的成语故事疑邻盗斧 从前有个乡下人,丢了一把斧子。
他以为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于是处处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越看越觉得那人像是盗斧的贼。后来,丢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来是前几天他上山砍柴时,一时疏忽失落在山谷里。
找到斧子后,他又碰见了邻居的儿子,再留心看看他,怎么也不像贼了。 疑邻盗斧:不注重事实根据,对人、对事胡乱猜疑。
2.揠苗助长 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农夫,他总是嫌田里的庄稼长得太慢,今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觉得禾苗好像总没有长高。他心想:有什么办法能使它们长得高些快些呢? 有一天,他来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
一大片禾苗,一棵一棵地拔真费了不少的力气,等他拔完了禾苗,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了,可是他心里却很高兴。回到家里还夸口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好几寸!”他儿子听了,赶忙跑到田里去看,发现田里的禾苗全都已经枯死了 3.不可救药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
凡伯不但有诗才,而且善于治理国事。后来,他在周厉王身边辅佐朝政。
可是,周厉王飞横跋扈,枉法断事。奸臣则百般诌媚讨好。
凡伯直言相劝,列数朝政弊端,奸臣却在周厉王耳边说他的坏话。周厉王对凡伯十分厌烦,从此,奸臣出入宫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
凡伯十分愤慨,写了一首诗,后来收入《诗经》。诗中抨击奸臣说:“作恶多端,不可救药!” “不可救药”:病重到不能用药救活。
后比喻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4.乘风破浪 古代南北朝的时候,宋国有位将军姓宗名悫,他从小就很勇敢,也很有抱负。
有一天,宗悫的叔父问他有什么志向,宗悫回答道:“愿乘长风,破万里浪。”意思是:我一定要突破一切障碍,勇往直前,干一番事业。
宗悫经过勤学苦练,努力奋斗,终于成为一位能征善战的将军。 后来,人们就用“乘风破浪”来形容不怕困难,奋勇前进的精神 5.一衣带水 南北朝的时候,北方的北周和南方的陈国以长江为界。
北周的宰相杨坚,废了周静帝,自己当皇帝,建立了隋朝。 他决心要灭掉陈国,曾说:“我是全国老百姓的父母,难道能因为有一条像衣带那样窄的长江隔着,就看着南方百姓受苦而不拯救他们吗? 后来人们就用“一衣带水”来比喻只隔了一条狭窄水域的,靠得非常近的两地。
6.高山流水 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俞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琴技达到水平,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
伯牙的老师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波涛声。伯牙举目眺望,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山林树木,郁郁葱葱,如入仙境一般。
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耳边仿佛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谐动听的音乐。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伯牙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
老师告诉他:“你已经学了。”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
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
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他知道此人是知音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色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
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故事出自《列子·汤问》。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7.一字之师 指改正文章中一个非常关键的字的老师。 该语出自宋代陶岳《五代史补》。
唐朝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中一个非常繁荣的时期,文学艺术也很发达,其中以诗最具有代表性。当时,不仅诗人多,创作的诗多,而且在艺术上、内容水平上都很高。
在当时众多的诗人中,有一个诗人叫齐已,某年冬天,他在大雪后的原野上,看到傲雪开放的梅花,诗兴大发,创作了一首《早梅》诗,咏诵在冬天里早开的梅花。诗中有两句这样写道: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写好后,他觉得非常满意。 有一个叫郑谷的人,看到齐已写的这首诗后,认为这首诗的意味未尽。
于是,他经过反复思考推敲,将这两句诗改为: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因为他认为既然数枝梅花都开了,就不能算是早梅了。
郑谷的这一改动,虽然只将数字改为一字,只有一字之改,但却使《早梅》更贴切题意了,诗的意境也更完美了。齐已对郑谷的这一改动非常佩服,当时即称郑谷为自己的一字师。
8.专心致志 从前有一个下棋能手名叫秋,他的棋艺非常高超。 秋有两个学生,一起跟他学习下棋,其中一个学生非常专心集中精力跟老师学习。
另一个却不这样,他认为学下棋很容易,用不着认真。老师讲解的时候,他虽然坐在那里,眼睛也好像在看着棋子可心里却想着:“要是现在到野外射下一只鸿雁,美餐一顿该多好。”
因为他总是胡思乱想心不在焉,老师的讲解一点也没听进去。 结果,虽然两个学生同是。
4. 成语典故的四字成语hé pǔ zhū huán典源:《后汉书·孟尝君传》国学故事:孟尝君到合浦当太守,合浦原来盛产珍珠,但由于官吏滥采,使得珍珠蚌迁到别的地方去了。
孟尝君就任后,发现过去的许多弊端,对滥采滥捕、贪赃枉法现象进行整顿和治理,于是珍珠蚌又回到了合浦。 chéng mén lì xuě典源:《宋史·杨时传》国学故事:杨时和宋游酢早年曾向程颐学习,并且考取了进士。
一次两人相邀又到洛阳向程颐求教。到了程家,先生程颐正在闭目养神。
于是,两人便站在门外恭恭敬敬地等候。等到程颐睁开眼睛,门外纷纷扬扬的飞雪已在地上积了一尺厚了。
戴逵破琴dài kuí pò qín典源:《晋书·戴逵传》国学故事:魏晋时期,战乱频繁,民不聊生。贵族门阀观念严重,一些文人仕途艰难但又不愿寄人篱下、阿谀奉承。
谯县人戴逵,年轻博学,喜好谈论,善作诗文,会弹琴作诗。当时有个大官,听说他琴弹得极好,便派人叫他演奏。
戴逵却在使者面前摔破了琴,并说:“我不是为王公使唤的艺人。” pī qiú fù xīn典源:《论衡·书虚》国学故事:相传延陵季子出游,见到路上有别人丢失的金子。
当时正是农历五月,却有位穿着皮袄背柴的人。季子叫他拾起金子,那人十分生气,睁大眼睛,摆摆手说:“我难道是拾取人家金子的人吗?” jǐn píng shè què典源:《旧唐书·高祖窦皇后传》国学故事:隋朝末年,战乱不定,各路诸侯争雄天下。
窦毅不愧老谋深算,为女儿择婿别出心裁。一次窦毅指着大公主说:“这女子才貌双全,不能轻易许配人家,应当为她选择一个好的丈夫。”
因此便在屏风上画了两只孔雀,凡是求婚的人,均给两支箭让射,暗定若有能射中孔雀眼睛的,就把大公主嫁给他。有几十人前来求婚,但都未能中标,后李渊到来,两箭分别射中两只孔雀的眼睛。
窦毅见了十分高兴,便把女儿许配给李渊。当时战乱以武治国平天下。
gē xí fēn zuò典源:《世说新语·德行》国学故事:有两个读书人,一名叫管宁,一名叫华歆。他们俩一起在菜园锄地,看见地上有一块金子,管宁把它看得像破瓦碎石一样挥锄拨开,华歆却赶紧拾起来看了又看。
后来他们又坐在一张席子上读书。这时,一位衣着华贵的大官乘坐马车从学校门前经过,管宁不为所动,仍旧专心致志地读书。
而华歆却非常的羡慕,扔下书本跑出去看。他回来后,管宁二话没说,立即与他割断坐席,并郑重宣布:“你不是我的朋友!”· féng rén shuō xiàng典源:《赠项斯》国学故事:唐代有位很有名望的江东人叫项斯,在他未出名之前,曾拿自己的诗文去拜见朝廷官员杨敬之。
杨敬之十分喜爱他,赞道:“几次看诗都觉得很好,见到人后觉得人品更值得称道。我生来不会隐瞒人的长处,因此只要见到人我必会称赞项斯的人品和诗文。”
不久,项斯便被选拔重用。 mù yáng dú shū典源:《三国志·魏书·杨俊传》国学故事: 西晋的权臣杨俊隐居太原时,见到一个名叫王象的少年,生活很清苦,但却十分勤奋好学,常常一边牧羊,一边偷偷读书,为此被主人鞭打了一顿。
杨俊喜爱他珍惜时光,勤奋好学,于是便将王象赎买到家中,给他一定的条件和时间,让他继续用功读书,年长后还为他定亲娶妻。王象身为仆奴,不甘沦落,仍勤奋刻苦“牧羊读书”。
yāng jí chí yú出处:北齐·杜弼《檄梁文》:“但恐楚国亡猿,祸延林木,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从前,有个地方,城门下面有个池塘,一群鱼儿在里边快乐地游着。
突然,城门着了火,一条鱼儿看见了大火叫说:“不好了,城门失火了,快跑吧!”但是其他鱼儿都不以为然,认为城门失火,离池塘很远,用不着大惊小怪。除了那条鱼儿之外,其它鱼都没有逃走。
这时,人们拿着装水的东西来池塘取水救火。过一会,火被扑灭了,而池塘的水也取干了,于是满池的鱼都遭了殃。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火——水——鱼是有联系的,池塘的水能灭城门的火,这是直接联系,鱼儿与城门失火则是间接联系,它是通过池水这个中间环节而发生联系的。比喻无端受祸。
2、指有典故来源的成语,不包括没有典故来源的成语。范例 bān jīng dào gù成语典故:班:铺开。
荆:黄荆,一种灌木。原为用荆条铺地,坐在一起谈说过去的事情。
后常形容朋友途中相遇,共话旧情。成语出处:《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伍举奔郑,将遂奔晋。
声子将如晋,遇之于郑郊,班荆相于食,而言复故。” zhì sǐ bù wù成语典故: 至:到;悟:醒悟。
到死也不醒悟。 成语出处: 唐·柳宗元《临江之麋》:“麋出门,见外犬在道甚众,走欲与为戏。
外犬见而喜且怒,共杀食之,狼藉道上。麋至死不悟。”
ān bù dàng chē成语典故: 安:安详,不慌忙;安步:缓缓步行。以从容的步行代替乘车。
成语出处: 《战国策·齐策四》:“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虞。” bù èr fǎ mén成语典故: 不二:指不是两极端;法门:佧行入道的门径。
原为佛家语,意为直接入道,不可言传的法门。后比喻最好的或独一无二的方法。
成语出处: 《维摩诘经·入不二法门品》:“如我意者,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是为入不二法门。”成语例句: 历观战史,水战用火攻,是。
5. 关于四字成语的故事邯郸学步
邯郸是战国时期赵国的都城,据说这个地方的人走路的姿势特别优美。燕国有位少年不辞辛苦来到邯郸要学这里的人走路。他一边观察邯郸人的走路姿势,-边学习模仿。可没有几天,他就坚持不下来了,越学越别扭,越走越不自然。不仅没有学会邯郸人走路,而且连自己原来走路的动作也忘了.只好爬着回到了燕国。邯郸学步:学步:学走路,比喻生搬硬套地模仿别人,闹出笑话。
买椟还珠
战国时,有个楚国商人到郑国卖珠宝。他用上等的木料做成一个盒子,然后用香料来熏烤,再刻上栩栩如生的玫瑰花图案,镶嵌上翡翠、珠玉等装饰物,把这个盒子装扮得无比精致,然后才把一颗极其珍贵的珍珠装在里面。不-会儿,一个买主来了,他看到这个盒子,喜欢极了。于是,他买下了它。可是,这位买主却打开盒子,取出珍珠还给商人,只拿着盒子走了。买椟还珠—椟:木匣。比喻舍本逐末,或取舍不当。
6. 四字成语 解释及出自典故人才济济:济济:众多的样子。形容有才能的人很多。
出 处 《书·大禹漠》:“济济有众,咸听朕命。”
原原本本 :从头到尾按原来的样子。指详细叙述事情的全部起因和整个过程,一点不漏。
出处: 汉·班固《西都赋》:“元元本本,殚见洽闻。”
朝朝暮暮:这个词常用在表达男女情爱的诗词中,比如秦观的《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意思是说:只要两个人的爱情长久、坚贞,不一定要整天厮守在一起。
不紧不慢:不急也不慢。指不慌不忙的样子。
不拘一格:不局限于一种规格与标准。
不可估量:无法计算。
不可计数:没有办法清点,无法计算。
不可思议:不可想象,不能理解。
不求甚解:只求懂个大概,不求深刻理解。甚,很,非常。
不容争辩:不允许争论、辩说。
不容置疑:不容许有什么怀疑,指真实可信。
不甚在意:不太在意,不怎么在乎。
不胜其烦:忍受不了某种麻烦。胜,禁得起。
不速之客: 没有经过邀请而突然到来的客人。速,邀请。
不惜代价:为达到某种目的不惜一切物质或精力。
不言而喻:不用说就能明白,形容道理(情况)明摆着。喻,了解,明白。
不翼而飞:没有翅膀却能飞,比喻东西突然不见了。
不由分说:不容分辩。不由,不听从,不容许。分说,辩白。
不约而同:没有事先商量而彼此见解或行动一致。
不折不扣 :一点也不打折扣,完完全全;十足。
历史故事成语,不少于四个并解释它的意思
1. 四字成语大全及解释50个
1.祸起萧墙: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
2.积重难返 : 指长期形成的不良风俗、习惯不易改变
3.集腋成裘:狐狸腋下的皮虽然很少,但是聚集起来就能缝成一件皮袍。比喻积少成多。
4.计日程功:可以数着日子计算进度,形容数着日子算进度,形容在较短期间就可以成功。
5.济济一堂 : 形容许多有才能的人聚在一起。
6.间不容发:中间容不下一根头发,比喻与灾祸相距极近,情势极其危急。
7.见仁见智:对同一问题,各人从不同角度持不同的看法。
8.见贤思齐:见到好的,优秀的,就向其学习,向其看齐。
9.矫揉造作:形容过分做作,极不自然。
10.矫枉过正 : 纠正偏差做得过了头
11.金科玉律:比喻不能变更的信条或法律条文。
12.噤若寒蝉:形容不敢作声。
13.敬谢不敏:谢,推辞;不敏,无能。表示推辞做某事的婉辞。错用于拒绝别人的要求
14.久假不归 : 长期借去,不归还。
15.开卷有益:读书就有收获。开卷,打开书本,借指读书。
16.恪遵功令:严谨地遵守条令制度。
17.空穴来风:有了洞穴才有风进来,比喻消息和传说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
18.苦心孤诣: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孤诣,别人所达不到的。(中性)。
19.狼奔豕突:狼和猪东奔西跑。比喻成群的坏人乱窜乱撞。(贬)。
20.良莠不齐:一群人中有好有坏,侧重于品质。不用于水平、成绩等。
21.临渊羡鱼 : 比喻只有愿望,不去实干,就无济于事。
22.令人发指:发指,头发竖起来,形容非常愤怒。
23.另眼相看:用另一种眼光看待,多指看待某个人(或某种人)不同于一般。
24.门可罗雀 : 大门前面可以张网捕雀,形容宾客稀少,十分冷落。
25.门庭若市 : 形容交际来往的人很多。
26.面目全非 : 事物的样子变得很厉害,贬义.指变得很糟。
27.目无全牛:用来形容技艺已达十分纯熟的地步。(褒义词)
28.沐猴而冠 : 沐猴戴帽子,装成人的样子。比喻装扮得像个人物,而实际并不像。
29.暮鼓晨钟 : 比喻可以使人警觉醒悟的话。
30.南辕北辙 : 形容行动和目的相反。
31.南辕北辙:心里想往南去,车子却往北走。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
32.泥沙俱下 : 比喻好坏不同的人或事物混杂在一起。
33.抛砖引玉:自谦之辞,不能用于对方或第三方。
34.蓬荜生辉:谦辞,表示由于别人自己家来或张挂别人给自己题赠的字画等而使自己十分光荣。
35.披肝沥胆:比喻开诚相见,也比喻极尽忠诚。
36.披沙拣金:比喻从大量的事物中选择精华。
37.萍水相逢:比喻向来不认识的人偶然相遇。
38.期期艾艾 : 口吃.不理解为懦弱犹豫等。
39.杞人忧天:比喻不必要的忧虑。
40.前事不忘 : 后世之师 指记住过去的经验教训,可以作为以后的借鉴。
41.黔驴技穷:比喻仅有的一点伎俩也用完了(贬)。
42.罄竹难书:把竹子用完了都写不完。比喻事实(罪恶)很多,难以说完。
43.求全责备:苛责别人,要求完美 无缺。
44.虎视眈眈:形容贪婪而凶狠地注视。
45.怙恶不悛:一贯作恶,不肯悔改。
46.涣然冰释:嫌隙、误会消除。
47.荒诞不经:不经,不正常的。虚妄离奇,不合正理。
48.黄粱一梦:比喻想要实现的好事落得一场空。也说黄粱美梦,一枕黄粱。
49.讳莫如深:紧紧隐瞒。
50.火中取栗:比喻冒危险给别人出力自己上了大当,一无所得。
成语(chengyu,idioms)是我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成语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
成语又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成语大都出自书面,属于文语性质的。其次在语言形式上,成语是约定俗成的四字结构,字面不能随意更换;成语在语言表达中有生动简洁、形象鲜明的作用。
2. 四字成语故事的启示+解释成语词条: 一叶障目 成语发音: yī yè zhàng mù 成语释疑: 眼睛被一片树叶挡住,指看不到事物的全貌。 成语“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常用来比喻某人被眼前极其细微的事物蒙蔽,看不到事物的整体和本质。这来源于古书“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两耳塞豆,不闻雷霆”句。后人解释此语时,以三国时期邯郸淳写的《笑林》最为有趣。他讲“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笑话说,楚地住着个穷书生,想发歪门邪道之财。书生记得读书时读过螳螂捕蝉故事,那螳螂藏在树叶后,一举成功。于是他去找荫蔽螳螂的树叶。他真的发现一片螳螂藏于后的树叶,连忙摘下来,却不小心滑了手,那片树叶掉在一堆落叶当中了。书生将所有树叶装进箩筐之中,带回家一片片挡住自己眼睛做试验,并问妻子:“你看得见我吗?”开始时妻子如实回答看得见,但是这穷书生不厌其烦地拿一箩筐树叶试验,妻子突骗他道:“这片叶子荫蔽住你了,我看不见了。”穷书生如获至宝,认为这就是那片藏螳螂的神叶。他带着那片树叶,跑到集市上挡住眼睛便拿商贩的货品。当然,立即被商人将他抓住交官了。县官一听案情,早笑得前仰后合,觉得书生蠢钝迂腐到幼稚可笑!骂他真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狠揍一顿,把他赶回家去。笑话毕竟是笑话,不过,以夸张的笑话比喻现实生活中某些人的类似举措,讽刺不看整体,以偏盖全却非常合宜。
挂一漏万挂:钩取,这里指说到,提到;漏:遗漏。形容说得不全,遗漏很多。屈一伸万伸:展开。能屈服于一人,才能凌驾于万人之上。比喻心胸宽广,能屈能伸。一波万波比喻事情开端后的不断发展变化。同“一波才动万波随”。一本万利本钱小,利润大。一碧万顷形容青绿无际。一本万殊本:根源;万:许多;殊:不同。事物虽然千差万别,其实本源同一。比喻事物万变不离其宗。一彻万融犹言一通百通。一个主要的弄通了,其他的自然也都会弄通。一贯万机贯:贯穿。把一种道理贯穿于万事万物之中。一举万里比喻前程远大。同“一举千里”。一切万物宇宙间所有的事物。一日万机一天要处理成千上万件公务。形容公务繁忙,每天要处理很多事情。一日万几形容帝王每天处理政事极为繁忙。
3. 50字四字成语故事原文翻译和解释掩耳盗铃
yǎn ěr dào líng
[释义] 掩:遮盖;盗:偷。把耳朵捂住偷铃铛;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不会听见。比喻自欺欺人。
[语出] 《吕氏春秋·自知》:“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揜(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闻之;悖也。”
[正音] 耳;不能读作“ér”。
[辨形] 铃;不能写作“玲”。
[近义] 自欺欺人 弄巧成拙
[反义] 开诚布公
[用法] 含贬义。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了的事偏要设法掩盖。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
[结构] 偏正式。
[辨析] ~和“自欺欺人”;都有“自己欺骗自己”的意思。但~专指“自己欺骗自己”;而“自欺欺人”除了“自己欺骗自己”以外;还有“欺骗别人”的意思。
[例句] 个人主义严重的人;常常会干出~的蠢事;这又有什么奇怪呢!
[英译] play the ostrich
4. 四字成语故事成语小故事----疑邻盗斧 从前有个乡下人,丢了一把斧子。
他以为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于是处处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越看越觉得那人像是盗斧的贼。后来,丢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来是前几天他上山砍柴时,一时疏忽失落在山谷里。
找到斧子后,他又碰见了邻居的儿子,再留心看看他,怎么也不像贼了。 疑邻盗斧:不注重事实根据,对人、对事胡乱猜疑。
2.揠苗助长 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农夫,他总是嫌田里的庄稼长得太慢,今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觉得禾苗好像总没有长高。他心想:有什么办法能使它们长得高些快些呢? 有一天,他来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
一大片禾苗,一棵一棵地拔真费了不少的力气,等他拔完了禾苗,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了,可是他心里却很高兴。回到家里还夸口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好几寸!”他儿子听了,赶忙跑到田里去看,发现田里的禾苗全都已经枯死了 3.不可救药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
凡伯不但有诗才,而且善于治理国事。后来,他在周厉王身边辅佐朝政。
可是,周厉王飞横跋扈,枉法断事。奸臣则百般诌媚讨好。
凡伯直言相劝,列数朝政弊端,奸臣却在周厉王耳边说他的坏话。周厉王对凡伯十分厌烦,从此,奸臣出入宫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
凡伯十分愤慨,写了一首诗,后来收入《诗经》。诗中抨击奸臣说:“作恶多端,不可救药!” “不可救药”:病重到不能用药救活。
后比喻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4.乘风破浪 古代南北朝的时候,宋国有位将军姓宗名悫,他从小就很勇敢,也很有抱负。
有一天,宗悫的叔父问他有什么志向,宗悫回答道:“愿乘长风,破万里浪。”意思是:我一定要突破一切障碍,勇往直前,干一番事业。
宗悫经过勤学苦练,努力奋斗,终于成为一位能征善战的将军。 后来,人们就用“乘风破浪”来形容不怕困难,奋勇前进的精神 5.一衣带水 南北朝的时候,北方的北周和南方的陈国以长江为界。
北周的宰相杨坚,废了周静帝,自己当皇帝,建立了隋朝。 他决心要灭掉陈国,曾说:“我是全国老百姓的父母,难道能因为有一条像衣带那样窄的长江隔着,就看着南方百姓受苦而不拯救他们吗? 后来人们就用“一衣带水”来比喻只隔了一条狭窄水域的,靠得非常近的两地。
6.高山流水 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俞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琴技达到水平,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
伯牙的老师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波涛声。伯牙举目眺望,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山林树木,郁郁葱葱,如入仙境一般。
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耳边仿佛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谐动听的音乐。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伯牙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
老师告诉他:“你已经学了。”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
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
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他知道此人是知音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色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
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故事出自《列子·汤问》。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7.一字之师 指改正文章中一个非常关键的字的老师。 该语出自宋代陶岳《五代史补》。
唐朝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中一个非常繁荣的时期,文学艺术也很发达,其中以诗最具有代表性。当时,不仅诗人多,创作的诗多,而且在艺术上、内容水平上都很高。
在当时众多的诗人中,有一个诗人叫齐已,某年冬天,他在大雪后的原野上,看到傲雪开放的梅花,诗兴大发,创作了一首《早梅》诗,咏诵在冬天里早开的梅花。诗中有两句这样写道: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写好后,他觉得非常满意。 有一个叫郑谷的人,看到齐已写的这首诗后,认为这首诗的意味未尽。
于是,他经过反复思考推敲,将这两句诗改为: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因为他认为既然数枝梅花都开了,就不能算是早梅了。
郑谷的这一改动,虽然只将数字改为一字,只有一字之改,但却使《早梅》更贴切题意了,诗的意境也更完美了。齐已对郑谷的这一改动非常佩服,当时即称郑谷为自己的一字师。
8.专心致志 从前有一个下棋能手名叫秋,他的棋艺非常高超。 秋有两个学生,一起跟他学习下棋,其中一个学生非常专心集中精力跟老师学习。
另一个却不这样,他认为学下棋很容易,用不着认真。老师讲解的时候,他虽然坐在那里,眼睛也好像在看着棋子可心里却想着:“要是现在到野外射下一只鸿雁,美餐一顿该多好。”
因为他总是胡思乱想心不在焉,老师的讲解一点也没听进去。 结果,虽然。
四字成语故事有哪些?
1\指鹿为马
秦朝二世的时候,宰相赵高掌握了朝政大权。他因为害怕群臣中有人不服,就想了一个主意。有一天上朝时,他牵着一只梅花鹿对二世说:“陛下,这是我献的名马,它一天能走一千里,一夜能走八百里。”二世听了,大笑说:“承相啊,这明明是一只鹿,你却说是马,真是错得太离谱了!”赵高说:“这确实是一匹马,陛下怎么说是鹿呢?”二世觉得纳闷,就让群臣百官来评判。大家心想,说实话会得罪承相,说假话又怕欺骗陛下,就都不出声。这时赵高盯着群臣,指着鹿大声问:“大家看,这样身圆腿瘦,耳尖尾粗,不是马是甚么?”大家都害怕赵高的势力,知道不说不行,就都说是马,赵高非常得意,二世被弄胡涂了,明明是鹿,怎么大家都说是马呢?他以为自己疯了,从此越来越胡涂,朝政上的事都完全由赵高来操纵。
赵高暗中把那些说实话的人杀掉,又派人杀死二世,霸占整个朝廷,最后终于导致秦朝灭亡。
2 闻鸡起舞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3 唇亡齿寒
"唇亡齿寒"是一则成语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五年>.本篇故事讲晋国向虞国借路攻打虢国,虞王贪恋晋王送给的玉石,保马,答应借路给晋国.虞国大臣宫之齐以"唇亡齿寒"的道理劝谏虞王,但他不听,让晋国经过虞国去灭了虢国.结果,晋国在灭掉虢国回来时顺势消灭了虞国."唇亡齿寒"意思是说有许多事物之间就像嘴唇与牙齿一样是相互依存的,如果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同样,虢国被晋国消灭了,虞国就会失去支持和依托,也很难逃脱灭亡的命运.
4 草木皆兵
东晋的时候,北方的前秦王苻坚,想要征服中原,统一天下。
公元383 年 ,他调兵90 万大军浩浩荡荡地迫进淮河,进攻东晋。
弱小的东晋沉着应敌。大将谢石、谢玄率兵去淮河迎战。
前秦王苻坚觉得自己有百万强兵,粮草堆积如山,打一个弱小的晋朝是不费吹灰之力的,而且应首战告捷,一举攻占寿阳。苻坚自信必胜,于是派东晋降将朱序去谢营劝降,可是朱序到了那里不但没劝降反而告诉谢石说:“秦军虽夸口说有百万强兵,可大部分还在路上,如果现在乘秦大军未到,迅速打过去,败其先锋,后军锐气就可弱 。”于是谢石立刻派部下刘牢率精兵5 万趁着天黑,渡过洛涧奇袭秦军,结果苻坚的军队大败。
苻坚吃了败仗,勃然大怒,他登上城楼,朝淝水南岸的晋军望去,不由地打了个冷战。苻坚远远望见晋军队伍整齐,士气高昂。再看,八公山上草木丛丛,迎风摇曳,他以为那是晋兵,不觉惴惴不安,自言自语道:“晋兵真不少啊。”
后来秦军士气极度低落,苻坚的指挥已无能为力,结果秦军全线崩溃,苻坚中箭逃回洛阳,一路上“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从此前秦王朝日趋瓦解。
5 望梅止渴,
这个成语出自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假谲(jué)》。
有一年夏天,曹操带兵打仗,将士们走了很长时间都没有水喝,非常口渴,可周围一点水都没有,怎么办呢?曹操心眼多,心想:这样下去可不行。于是他站在一个很高的地方对将士们大声说:“这条路我走过,前边不远的地方有一大片梅林,梅子又多又大,我们赶快去那里去吃梅子吧。”其实根本没这档子事,可大家听曹操这么一说,马上都想到梅子的酸味,人人嘴里都不觉流出不少口水。大家一下子都不觉得渴了,于是都很积极地往前走,盼望马上就能吃到梅子。最后大伙终于走出了这片大荒原,赶到了目的地。
这就是成语“望梅止渴”的由来,用来比喻某种愿望无法实现,只能用幻想或大话来自我安慰。类似的成语还有画饼充饥。
古代四字成语故事五篇
四字成语的寓言故事有:狐假虎威、叶公好龙、画蛇添足、守株待兔、掩耳盗铃、刻舟求剑、滥竽充数、亡羊补牢、井底之蛙、自相矛盾、买椟还珠、拔苗助长。
一、画蛇添足
释义: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也比喻虚构事实,无中生有。
出处:汉·刘向《战国策·齐策二》:“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译文:蛇本来没有脚的,你为什么要给它画上脚呢?
二、拔苗助长
释义:把苗拔起来,帮助其成长。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最后事与愿违。
出处:先秦·孟子《孟子·公孙丑上》:“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译文:天下不希望自己禾苗长得快一些的人很少啊!以为禾苗长大没用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妄自帮助它生长的人,就像这个拔苗助长的人,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害了它。
三、自相矛盾
释义: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
出处:先秦·韩非子《韩非子·难一》:“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莫之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勿能应也。”
译文:有一个楚国人,既卖盾又卖矛。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穿透它。”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任何坚固的东西都穿得透。”有人问他:“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回答不上来。
四、亡羊补牢
释义:羊逃跑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出处:汉·刘向《战国策·楚策》:“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译文:见到兔子回头叫狗去追,这不算晚;羊被偷走赶紧加固羊圈,也还不迟。
五、买椟还珠
释义:买下木匣,退还了珍珠。比喻没有眼力,取舍不当。
出处:先秦·韩非子《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熏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译文:楚国有个珠宝商人,到郑国去卖珠宝。(他)用木兰香木(为珠宝)制作了(一只)盒子,用桂和椒所调制的香料来薰盒子,用美玉来点缀(它),用翠鸟的羽毛来连缀。有个郑国人买了盒子,却把盒里的珠子还给了楚国人。
#能力训练# 导语孩子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肯定会学习到成语,成语就是用最简短的语言,表达最深刻的意思。下面是 分享的古代四字成语故事五篇。欢迎阅读参考!
1.古代四字成语故事
叶公好龙
鲁哀公经常向别人说自己是多么地渴望人才,多么喜欢有知识才干的人。有个叫子张的人听说鲁哀公这么欢迎贤才,便从很远的地方风尘仆仆地来到鲁国,请求拜见鲁哀公。
子张在鲁国一直住了七天,也没等到鲁哀公的影子。原来鲁哀公说自己喜欢有知识的人只是赶时髦,学着别的国君说说而已,对前来求见的子张根本没当一回事,早已忘到脑后去了。子张很是失望,也十分生气。他给鲁哀公的车夫讲了一个故事,并让车夫把这个故事转述给鲁哀公听。
然后,子张悄然离去了。
终于有一天,鲁哀公记起子张求见的事情,准备叫自己的车夫去把子张请来。车夫对鲁哀公说:“他早已走了。”
鲁哀公很是不明白,他问车夫道:“他不是投奔我而来的吗?为什么又走掉了呢?”
于是,车夫向鲁哀公转述了子张留下的故事。那故事是这样的:
有个叫叶子高的人,总向人吹嘘自己是如何如何喜欢龙。他在衣带钩上画着龙,在酒具上刻着龙,他的房屋卧室凡是雕刻花纹的地方也全都雕刻着龙。天上的真龙知道叶子高是如此喜欢龙,很是感动。一天,真龙降落到叶子高的家里,它把头伸进窗户里探望,把尾巴拖在厅堂上。这叶子高见了,吓得脸都变了颜色,惊恐万状,回头就跑。真龙感到莫名其妙,很是失望。其实那叶公并非真的喜欢龙,只不过是形式上、口头上喜欢罢了。
2.古代四字成语故事
一言为重
古时候秦国有个相国叫商鞅,秦王非常器重他。公元前359年,他打算在秦国实行变法,但他怕百姓们不相信官府,就决定做件事以取得他们的信任。
有一天。他把一根10米长的竿子竖在都城南门外,然后告诉百姓如果谁把这根竹竿拿到城边北门,就赏给他10两银子。开始,大家听到这个消息都很吃惊,但没人敢试。于是商鞅又提高声音说:"谁把这根竹竿拿到北门,赏50两银子。"这时,有一个胆子挺大的人愿意去试一试。当他把竹竿拿到北门时,商鞅立刻赏给他50两银子。其他人看见了,都非常后悔自己没去试。
经过这件事,大家都相信了官府。后来商鞅的变法进行地很成功,秦国因此成为了当时大的国家。
后来,人们就用"一言为重"来比喻一个人信守诺言。
3.古代四字成语故事
专心致志
从前有一个下棋能手名叫秋,他的棋艺非常高超。
秋有两个学生,一起跟他学习下棋,其中一个学生非常专心集中精力跟老师学习。另一个却不这样,他认为学下棋很容易,用不着认真。老师讲解的时候,他虽然坐在那里,眼睛也好像在看着棋子可心里却想着:“要是现在到野外射下一只鸿雁,美餐一顿该多好。”因为他总是胡思乱想心不在焉,老师的讲解一点也没听进去。
结果,虽然两个学生同是一个传授,但是,一个进步很快,成了棋艺高强的名手,另一个却没学到一点本事。
释义:致:尽,极;志:意志。把心思全放在上面。形容一心一意,聚精会神。
4.古代四字成语故事
以貌取人
孔子有许许多多弟子,其中有一个名叫宰予的,能说会道,利口善辩。他开始给孔子的印象不错,但后来渐渐地露出了真相:既无仁德又十分懒惰;大白天不读书听讲,躺在床上睡大觉。为此,孔子骂他是“朽木不可雕”。
孔子的另一个弟子,叫澹台灭明,字子羽,是鲁国人,比孔子小三十九岁.子羽的体态和相貌很丑陋,想要事奉孔子。孔子开始认为他资质低下,不会成才。但他从师学习后,回去就致力于修身实践,处事光明正大,不走邪路;不是为了公事,从不去会见公卿大夫。后来,子羽游历到长江,跟随他的弟子有三百人,声誉很高,各诸侯国都传诵他的名字。
孔子听说了这件事,感慨他说:“我只凭言辞判断人品质能力的好坏,结果对宰予的判断就错了;我只凭相貌判断人品质能力的好坏,结果对子羽的判断又错了。真是‘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啊!”
释义:根据外貌来判别一个的的品质才能。
5.古代四字成语故事
草木皆兵
东晋时代,秦王苻坚控制了北部中国。公元383年,苻坚率领步兵、骑兵90万,攻打江南的晋朝。晋军大将谢石、谢玄领兵8万前去抵抗。苻坚得知晋军兵力不足,就想以多胜少,抓住机会,迅速出击。
谁料,苻坚的先锋部队25万在寿春一带被晋军出奇击败,损失惨重,大将被杀,士兵死伤万余。秦军的锐气大挫,军心动摇,士兵惊恐万状,纷纷逃跑。此时,苻坚在寿春城上望见晋军队伍严整,士气高昂,再北望八公山,只见山上一草一木都像晋军的士兵一样。苻坚回过头对弟弟说:“这是多么强大的敌人啊!怎么能说晋军兵力不足呢?”他后悔自己过于轻敌了。
出师不利给苻坚心头蒙上了不祥的阴影,他令部队靠淝水北岸布阵,企图凭借地理优势扭转战局。这时晋军将领谢玄提出要求,要秦军稍往后退,让出一点地方,以便渡河作战。苻坚暗笑晋军将领不懂作战常识,想利用晋军忙于渡河难于作战之机,给它来个突然袭击,于是欣然接受了晋军的请求。
谁知,后退的军令一下,秦军如潮水一般溃不成军,而晋军则趁势渡河追击,把秦军杀得丢盔弃甲,尸横遍地。苻坚中箭而逃。
好了,今天我们就此结束对“古代成语故事大全 四字成语及解释”的讲解。希望您已经对这个主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我将竭诚为您服务。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