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中的文言现象是什么_成语中的文言现象是什么意思

       今天,我将与大家共同探讨成语中的文言现象是什么的今日更新,希望我的介绍能为有需要的朋友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

1.高中语文常见文言现象汇编

2.求20个带有文言词的成语,有成语解释并且有文言词的解释,

3.求成语中的文言现象举例

4.句读之不知,文言现象是什么?

成语中的文言现象是什么_成语中的文言现象是什么意思

高中语文常见文言现象汇编

       文言文语法简析

       句式倒装

       古今汉语句法成份的位置基本相同。在正常情况下,汉语句子成份是有一定顺序的。如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动词谓语在前,宾语在后;修饰限制或在中心词前,补充成份在谓语后。

       但在古代汉语中,有些词在充当句子成分时,与现代汉语的位置顺序不一致。有时宾语可以放在动词谓语前面,定语可以放在中心语的后面,甚至有时候谓语还可以放到主语的前面等。

       常见的倒装有以下的五种:

       1宾语前置:

       疑问句中

       否定句中

       出现结构助词

       2定语后置:

       数量性定语后置

       修饰性定语后置

       “者”字短语作定语后置

       3介词并语前置

       4介词宾语的位置,

       5谓语前置

       (1) 宾语前置

       宾语在一定的语境中,要放在动词谓语之前,这是古代汉语中最为突出的一种语序现象。一般地说这种前置是有条件的。其类有三:

       一、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提前。

       例如,

       ① 大王来 何操 ?

       ② 沛公 安在 ?

       ③ 臣实不才,又谁 敢怨 ?

       ④ 圣王有百,吾 孰法 焉?

       ⑤ “许子冠乎?”曰:“冠。”曰:“ 奚 冠?”曰:“冠素”。

       ⑥ 吾 谁欺 ,欺天乎?

       上解中疑问代词“何”、“安”、“谁”、“孰”、“奚”,都是用作宾语而置于谓语的前边的。例(3)的“敢”是能愿动词,它必须与动词连在一,所以“谁”用在“敢”之前。最有启发性的是例(6),“欺天乎”当然也是疑问句。但由于“天”这个宾语是名词。不是疑问代词。所以放在动词“欺”的后面。

       二、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要前置

       常见的否定词有:不、母、无、未、、弗、勿、莫等。

       例如:

       ①然而不王者,未 之有 也。 (未有之)

       ②臣未 之闻 也 (未闻之)

       ③我无 尔诈 ,尔无我虞。 (无诈尔…)

       ④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 或欺 。 (莫欺之)

       △疑问代词作宾语而前置的格式,在上古汉语中相当严格的。据统计,《左传》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的占98.4%。而否定句中代词宾语置于动词前面的,并不那么严格,先秦古籍中就有一些后置的情况。例如:

       ①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 何求 。

       汉代以后,这种宾语更是大量后置,例如:

       ②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 为之 。

       虽然汉代以后的文言文,前置和后置并存。我们可以认为前置是沿袭先秦语法规则,是文人仿古的结果。

       (三)宾语后有结构助词“是”、“之”等

       为了突出宾语而把宾语提前,并在提前的宾语和动词之间用上“是”或“之”,构成“宾语+是(之)+动词”的格式,例如:

       ① 宋何 罪之有 ?

       ② 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 虞虢之谓 也。

       ③ 将 虢是灭 ,何爱于虞?

       ④ 我周之东迁, 晋郑依 焉。

       ⑤ 王贪而无信, 唯蔡是感 。(感通憾怨恨)

       ⑥ 子曰:“求,无乃 尔是过 与?(责备你)

       其各例意思分别是:宋有何罪、说的是虞虢、将灭虢、依晋郑、感蔡、过尔。

       为了强调行为的单一性、排他性和论断性,便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唯”、“惟”,构成“唯(惟)…是…”的格式。以上例 就是这种格式。这种句式仍保留在一些成语中,如“惟命是从”“唯利是图”“唯才是举”等。其他语句如:

       1惟余马首是瞻。 (只要看我的马头就行了)

       2惟陈言之务去。 (只要是陈旧的语言就务必去除)

       以上各句翻译要体现出“只要…就”的意思来,如只要是命令就听从,只要有利就图,只要是人才就举荐。

       古汉语中,还有些没有形式标志的宾语前置,但并不多见。

       (2)定语后置:

       在现代汉语里,定语一般都放在名词中心语前面,用来修饰中心语。但在古代汉语里为了强调和突出定语或者因为定语过长没,而为了使语言更流畅,于是常把定语放在中心语后边。今译时,一般都应提到中心语前面,其格式有三类

       〈1〉数量性定语后置

       ① 命子封帅 车-- 三百乘 以伐京。

       ② 不豫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

       ③ 孟尝君予车--五十乘,金--五百斤。

       〈2〉修饰性的定语后置

       ①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②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分别译为:“长长的剑”(陆离,形容剑之长),“高高的切云冠”(崔嵬,形容冠之高)。高高的庙堂,远远的江湖。

       〈3〉“者”字短语作定语后置

       ① 太子宾客 -- 知其事音,皆白衣冠道之。

       ② 其石 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

       ③ 村中少年 -- 好事者驯养一虫。

       译为“知其事的太子宾客:“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的石头:“好事的少年”。都因为有“者”字标志而将定语后置 。

       (2) 介词宾语前置

       介词结构的宾语通常是在介词后面,但在古代汉语中,也可放在介词之前,主要以下两种:

       〈1〉疑问句中,介词的宾语前置

       ①许子 奚为 不自织? (为什么?)

       ②何以 战? (凭什么?)

       ③客 胡为 若此 (为什么?)

       ④曷为 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 (为何?)

       ⑤ 学 恶乎始 ? 恶乎终 ? (从哪里?)

       〈2〉一般句式中的介词宾语的前置。

       为了强调介词的宾语,虽无形式标志,但也可以将宾语提到介词之前。例如:

       ① 楚国 方城以 为城, 汉水以 为池。

       ② 楚战士无不 一以当十。

       ③ 沛公 北向坐,张良 西向待。

       在现代汉语中,还有“ 夜以 继日”这类成语是古汉语的遗够

       (3) 介宾语短语的位置

       介宾短语可以作状语,也可以作补语,这是古今汉语相同的。但是,古汉语中表示方式、时间、处所、原因、比较、被动等的介宾断语务作补语。“以、宾”式短语作状语。补语参串,而这些补语的短语,今译时一般要作状语翻译。若仍作补语直译,便感到生际别扭,如:

       ① 何不 试之以足 ?(用脚试试)

       ② 五亩之宅, 树之以桑 。

       ③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从……比……)

       ④ 兵数 破于齐秦 。

       ⑤ 名垂乎后世 。

       例①、②是介对象,③介处所,主动者,⑤介时间,今译时,都应译作状语。

       (4) 谓语前置

       主倒置,是为了突出谓语的意义加重谓语的语气或感情色彩,或是为了合乎讲对仗,押音韵,如

       ①子耶,言伐莒者?

       ②甚矣,汝之不惠!

       ③ 美哉室!

       ④ 大哉,其之为君也!

       ⑤ 灼灼其华

       ⑥ 竹喧归浣女,动下渔舟

       以上之例分别体现了谓语前的三种情况。

       A.疑问句 B.感叹句 C.旧诗词押韵

       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

       精诚所至 金石为开

求20个带有文言词的成语,有成语解释并且有文言词的解释,

       古今异义  出 句┃ 古今异义词 ┃古 义┃今 义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 ┃秋 ┃ 时 ┃指四季中的秋季

       诚宜开张圣听 ┃ 开张 ┃ 扩大 ┃指商店开始营业

       引喻失义 ┃义 ┃适宜,恰当 ┃正义,意义

       陟罚臧否 ┃ 否 ┃ 恶,坏,批评 ┃表示否定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所以 ┃……的原因(表原因)或表方式方法 ┃表示因果关系

       先帝不以臣卑鄙 ┃ 卑鄙 ┃身份低微,见识短浅┃现指品质低劣

       猥自枉屈 ┃ 猥 ┃辱,有降低身份之意┃卑鄙下流

       庶竭驽钝 ┃ 庶 ┃希望,期望 ┃众多

       晓畅军事 ┃ 晓畅 ┃ 精通,熟练 ┃通顺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 痛恨 ┃ 痛心遗憾 ┃十分憎恨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由是感激。┃ 感激 ┃ 感动振奋 ┃意指激动感谢

       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偏私 ┃ 偏袒和私心 ┃照顾私情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 布衣 ┃ 平民 ┃用布做的衣服

       先帝知臣谨慎 ┃ 谨慎 ┃ 严谨而慎重 ┃小心慎重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 涕 ┃眼泪 ┃鼻涕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任务 ┃效果

       不效则治臣之罪 ┃实现 ┃效果

       不宜异同┃异同┃偏义词,偏义于异┃1不同;不一致。 2 引申为反对。 3 反对意见;异议。

       当奖率三军┃奖┃激励┃奖励,奖品

       . [编辑本段]通假字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简 通“拣”,挑选)

       必能裨补阙漏 (阙 通“缺”,缺点,疏漏)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通“又”,整数后面的零头 ) [编辑本段]21.为  俱为一体(是)

       众议举宠为督(担任)

       贤能为之用(被)

       22.以

       以光先帝遗德(来)

       以塞忠谏之路也(以致)

       先帝不以臣卑鄙(认为)

       是以众议举宠为督(因为)

       咨臣以当世之事(拿) [编辑本段]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名词“躬”用作动词“耕”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使用的方法:亲身)

       北定中原(方位名词“北”用作“定”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向北)

       2、形容词作动词

       愿陛下亲之信之(形容词“信”,原义为“言语真实”,在此用于代词“之”前,用作动词:相信,信任)

       不宜妄自菲薄(形容词“菲薄”带前置宾语“自”,用作动词:轻视,看不起)

       庶竭驽钝(形容词“竭”带宾语“驽钝”,用作动词:用尽)

       则责攸之。讳、允等之慢。(慢,形容词用为动词。怠慢)

       3、名词作动词

       恐托付不效(名词“效”受否定副词“不”修饰,用作动词:奏效,有效果。下文“不效则治臣之罪”中“效”同此)

       4、使动用法

       以光先帝遗德(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光,发扬光大)

       恢弘志士之气(恢弘,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恢弘,发扬扩大)

       亲贤臣,远小人(亲,远,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亲,亲近;使……远,疏远。下文“亲小人,远贤臣”、“愿陛下亲之信之”中“亲”、“远”同此)

       苟全性命于乱世(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全,保全)

       5、动词作名词

       恐托付不效(动词“托付”作“恐”的宾语,用作名词,托付的事)

       6、形容词作名词

       此皆良实(形容词“良”、“实”充当判断句主语“此”的谓语,用作名词:善良笃实的人)

       攘除奸凶(形容词“奸”、“凶”作“攘除”的宾语,用作名词:奸臣恶人)

       优劣得所。(优劣,形容词用为名词。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 ) [编辑本段]相关成语  三顾茅庐:《出师表》;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妄自菲薄:毫无根据的看轻自己。

       作奸犯科: 做奸邪事情,触犯法律条文。

       危急存亡:谓情势危险急迫,关系到生存或灭亡。

       临危授命:指在自己危难之际委托他人完成、达到某件事。

       临危受命:指在危难之际接受任命。

       计日可待:可以数着日子等待,形容为时不远.

       开张圣听:原意指扩大圣明的听闻。现在的意思是要后主广泛的听取别人的善意的意见。 [编辑本段]倒装句  ①不求闻达于诸侯(“于诸侯”为介宾短语后置,这句意思是“不希求因诸侯知道我而获得显贵”)陈述句:于诸侯不求闻达

       ②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于草庐之中”为介宾短语后置,这句意思是“三次到草庐来拜访我”)陈述句:与草庐之中三顾臣

       ③受任于败军之际(“于败军之际”是时间状语后置,意思是“在军事失败的时候接到任务”)陈述句:于败军之际受任

       ④奉命于危难之间(“于危难之间”是时间状语后置,意思是“在情况紧急时受到委任”)陈述句:于危难之间奉命 [编辑本段]评论《出师表》的诗句  “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 ——《正气歌》文天祥

       “《出师》一表通古今,夜半挑灯更细看。” ——《病起书怀》 陆游

       “《出师》一表千载无” ——《游诸葛武侯台》陆游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书愤》

       “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 ——《感状》陆游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杜甫“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

求成语中的文言现象举例

       为什么学习成语要有文言意识呢?这是因为多数成语来源于古代汉语的一支——文言.例如,成语“叹为观止”语出《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说的是吴公子季札在鲁国欣赏音乐舞蹈,看到精妙处,不由赞美道:“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请已.”后人便用“叹为观止”来赞美事物的尽善尽美.再如,成语“破釜沉舟”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比喻下定决心,不顾一切的干到底.又如成语“日暮途穷”出自《史记·伍子胥列传》:“吾日暮途远,吾故倒行而逆施之.”天晚了,路尽了.比喻无路可走,到了末日.也形容穷困到了极点.从这些成语可以看出,大多数成语产生的语言背景是文言.所以,我们在学习成语时不能没有文言意识,要从文言的角度去理解成语的意义.下面从不同的角度来一一加以阐述.

        一、成语具有文言实词现象

        文言实词有很多是古今异义词,不能用现代汉语的意思去理解.如成语“苗而不秀”出自《论语·子罕》:“苗而不秀者有矣夫.”苗:初生的种子植物;秀:植物抽穗开花.庄稼长了苗,却不吐穗扬花.比喻本身条件虽好,但是没成就.也比喻表明看来很好,实际并不如此.如成语“莫可名状”,名:说出;状:形容.指事物极复杂微妙,无法描述.如成语“矜功自伐”,矜:自高自大;伐:自夸.自以为有功劳而夸耀.如成语“功成名遂”出自《墨子·修身》:“功成名遂,名誉不可虚假.”遂:成功.功绩建立了,名声也就有了.成语“文不加点”的“点”是“涂黑改动”的意思,不能理解为“写文章不加标点”.成语“不刊之论”的“刊”是“删除”的意思,不能理解为“刊登”.成语“五谷丰登”,“谷”不是“谷物”,而是一切粮食作物的统称.成语“不足为训”的“训”,不能理解为“教训”,而是“准则”的意思.如成语“危言危行”中的“危”就不能理解为“危险”,而是“正直”的意思.

        二、成语具有文言虚词现象

        如成语“一蹴而就”,而:连词,表示承接关系.成语“半途而废”中的“而”表示修饰关系,成语的意思是在半路上停下来.其他如“侧目而视”“同日而语”中的“而”也是修饰关系.成语“引以为戒”,以为:以(之)为,把……当作.把自己或别人犯错误的教训作为鉴戒,避免再犯类似的错误.成语“动辄得咎”,辄:就.动不动就受到处分或谴责.成语“逃之夭夭”出自《诗·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花.”原来形容桃树十分茂盛,后因“桃”和“逃”同音,人们就用来表示逃跑的意思.这里“之”的意义和用法是,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成语“刮目相待”出自《三国志·吴书·吕蒙传》注引《江表传》:“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其中“相”的意思是第三人称代词,他.成语“无所不为”的“所”是特殊代词,表示动作行为支配的对象.没有什么不干的,指什么坏事都干.

        三、成语具有使动用法

        成语“倾国倾城”出自《汉书·外戚传》:“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倾:使……倾覆,使动用法.形容妇女容貌极美.如成语“走马观花”,走:使……跑;走马:使马跑.骑在奔跑的马上观赏花,当然只是粗略的看一看.如成语“曲突徙薪”,意思是把烟囱改为弯曲的,把堆在灶旁的柴火搬走,“曲”和“徙”都是使动用法.成语“趋之若鹜”,趋,小步快走;趋之,使之趋,使他快走.使他象鸭子一样快走,比喻追逐不正当的事物.“趋”是使动用法.成语“穷形尽相”,使形穷,使相尽,“穷”和“尽”都是使动用法.成语“汗牛充栋”,汗牛:使牛流汗,“汗”是名词的使动用法.

        四、成语具有意动用法

        如成语“幕天席地”就是以天为幕,以地为席,“幕”和“席”是名词的意动用法.成语“不远千里”,即不以千里为远,“远”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成语“不耻下问”出自《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不耻下问”即不以下问为耻,不认为向比自己学识差、地位低的人请教是可耻的事,一般用于长辈对晚辈,上级对下级,领导对群众,不能反过来.“耻”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成语“师心自用”,师心即以己意为师,不拘守成法,因而“师”是意动用法.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形容自以为是,不肯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见.成语“是古非今”即以古为是,以今为非,肯定古代的,否定现代的,“是”和“非”是意动用法.

        五、成语具有名词做状语的语言现象

        如成语“东张西望”,东:向东;西:向西.两个词语都是名词做方位状语.成语“夜不闭户”,意思是在夜里不关门,也没人来偷东西,形容社会治安良好.“夜”是名词作时间状语.成语“土崩瓦解”,意思是象土地一样崩裂,象瓦一样分解.“土”和“瓦”两个词语都是名词做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成语“海阔天空”,象大海一样辽阔,象天空一样无边无际.“海”和“天”都是名词作状语.成语“管窥蠡测”出自《汉书·东方朔传》:“以管窥天,以蠡测海.”从竹管里看天,用瓢来测量海水.“管”和“蠡”是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成语“草行露宿”,在草里行走,在露天下睡,“草”和“露”是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地点.其他成语如“鳞次栉比”“星罗棋布”“声名鹊起”“袖手旁观”都有名词作状语的现象.

        六、成语具有词类活用现象

        成语“火光烛天”,烛:照亮,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火势很大(多指火灾).成语“不翼而飞”“不胫而走”中的“翼”和“胫”的前面用副词“不”来修饰,所以“翼”和“胫”是名词活用为动词.成语“春华秋实”,春天开花,秋天结果.“华”和“实”都是名词活用为动词.成语“除恶务尽”,清除坏人坏事,必须彻底,“恶”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成语“藏污纳垢”,其中“污”和“垢”作动词“藏”和“纳”的宾语,所以“污”和“垢”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七、成语具有文言句式的特点

        成语具有宾语前置的句式特点.成语“持之以恒”,就是“以恒持之”,长久地坚持下去,成语具有状语后置的句式特点.成语“时不我待”,时间不会再等待我,成语具有宾语前置的句式特点,即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提前.成语“夜以继日”就是“以夜继日”,夜间接上白天,日夜不停.“夜”作介词“以”的宾语,提前.在成语“唯利是图”“惟命是从”“唯才是举”中,“是”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成语还具有省略句的特点.如成语“大发雷霆”是“发雷霆之怒”的省略.成语“车水马龙”是“车如流水,马如游龙”的省略缩写.成语“瓜田李下”是“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的省略缩写,意思是走过瓜田,不要弯下身子提鞋;经过李树下,不要举起手来整理帽子.比喻避嫌疑.成语“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就是《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百年之计,莫如树人”这句话的省略缩写.

句读之不知,文言现象是什么?

       不懂装懂 不耻下问 不打自招 不辨真伪 不白之冤 不拔之志 不瞅不睬 不安其室 不安于室 不安于位 不卑不亢 不避斧钺

       不茶不饭 不痴不聋 不辞而别

       不差毫发 不差毫厘 不存芥蒂 不辞劳苦 不差累黍

       不揣冒昧 不成器 不出所料 不成三瓦 不成体统

       不啻天渊 不耻下问 不齿于人 不吃烟火食 不耻最后

       不次之迁 不逞之徒 不臣之心 不打不成相识

       不登大雅之堂 不得而知 不到黄河心不死 不得其所

       不得人心 不当人子 不待蓍龟 不动声色 不得善终

       不得要领 不敢旁骛 不改其乐 不甘示弱 不管三七二十一

       不关痛痒 不敢问津 不敢越雷池一步 不苟言笑 不根之论

       不攻自破 不轨之徒 不哼不哈 不寒而栗 不欢而散

       不得已而为之 不打自招

       不恶而严 不二法门 不分彼此 不悱不发 不愤不启

       不丰不杀 不法常可 不费吹灰之力 不合时宜 不讳之门

       不惑之年 不矜不伐 不今不古 不即不离

       句读之不知是倒装句.

       正常的语序是不知句读,意思就是不懂得断句.古代的句读就是指断句,因为古文是没有标点的.

       为了强调、突出等语的目的而颠倒原有语序的句式叫做倒装句。在倒装句中,颠倒了的成分可以恢复原位而句意基本不变,句法成分不变。

       文言

       主谓倒装

       也叫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例:甚矣,汝之不惠。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 了"

       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放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如下几种情况除外:

       ①、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这类的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a 介宾倒装 例:"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可译为"为什么" 微斯人,吾谁与归 ?"吾谁与归"是"吾与谁归"的倒装,可译为"我和谁同道呢?"

       b谓宾倒装 例:何有于我哉?"何有"是"有何"的倒装。古汉语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时,一般放在谓语的前面。可译为"有哪一样"。孔子云:"何陋之有?"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②、 文言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例:僵卧孤村不自哀 "不自哀"是"不哀自"的倒装,可译为"不为自己感到悲哀"。"自",代词,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前置。另如"忌不自信","自信"即"信自",意相信自己。

       ③、 用"之"或"是"把宾语提于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例:"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莲之爱"即"爱莲"的倒装,可译为"对于莲花的喜爱"。" 孔子云:"何陋之有?"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这里的"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④、 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表示强调。例:是以谓之"文"也。"是以"是"以是"的倒装,可译为"因此"。"是"是指示代词,指代前面的原因。

       ⑤、 其他,表示强调。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关山度"是"度关山"的倒装。可译为"跨过一道道关,越过一道道山"。

       定语后置

       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①、"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 "荷担者三夫"是"三夫荷担者"的倒装,定语"三夫"后置,以突出中心词"荷担者",可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成年男子"。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亭翼然临于泉上"是"翼然临于泉上亭 "的倒装,定语后置,可译为"一座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上的亭子。"

       ②、 "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 例: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③、数量词做定语后置 例:尝贻余核舟一,"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装,定语"一"后置,可译为"一个核舟"

       介宾结构后置

       (也叫状语后置)

       ①、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例:何有于我哉? 全句为"于我有何哉"的倒装句,介宾结构"于我"后置。译为"在我身上有哪一样呢""告之于帝"是"于帝告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帝"后置,译为"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全句为"于南阳躬耕,于乱世苟全性命"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南阳、于乱世"后置,可译为"亲自在南阳耕种,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

       ②、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在今译时,一般都前置做状语。例:屠惧,投以骨。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以骨"后置。译为"把骨头扔给它"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祭以尉首"是"以尉首祭"的倒装,介宾结构"以尉首"后置,可译为"用将尉的头来祭祀"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装,介宾结构"以文"后置,可译为"用文字来记述"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是"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的倒装,介宾结构"以讨贼兴复之效"后置。

       好了,今天关于“成语中的文言现象是什么”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讲解对“成语中的文言现象是什么”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